•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香港1997

    主演:谢君豪,潘灿良,苏玉华,梁汉威,吴绮莉,黄霑,周志辉 

    导演:高志森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我爸没说的那件事

    • HD

      同学麦娜丝

    • HD

      归零地

    • HD中字

      登堂入室

    • HD中字

      黑神驹

    • HD中字

      惠子,凝视

    • HD

      唐顿庄园2

    • HD

      杰伊·比姆

     剧照

    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1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2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3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4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5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6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16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17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18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19南海十三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霑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长篇影评

     1 ) 一个男人的泪点

    2003年,我在秦巴山间的一个小县城读高三,繁重的课业将时间挤占得密不透风,不过每个礼拜天下午,我们寄宿的男生都会聚集在校门口一个食堂看VCD影碟,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时光。

    我们县虽贫穷偏远,但极重视教育,经常出市高考状元,甚至出了一名国际数学竞赛冠军上了语文教材。一代代的学生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争取一份骄人的成绩。

    因此在校门口食堂看碟片,虽是难得的生活调剂,但时间一到点,我们立马自觉奔回教室,转换到紧张备考状态,谁都不敢耽搁,生怕稍有放松,名次就落后。

    不过有一次,一部港片播完后,我没再紧随大军跑回教室,而是第一次面对未来忧虑重重。

    那部电影叫《南海十三郎》,上映于1997年,曾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多个奖项。主人公江誉镠1914年出生于广东一个名门,年少时才华横溢,精通英、法、德几种外语,尤其极具编剧天赋,年纪轻轻就凭借一部《寒江钓雪》粤剧剧本名扬天下,得名“南海十三郎”。

    但这位翩翩公子却恃才傲物,放浪不羁笑骂权贵,与世俗格格不入,导致一步步遭人排挤,最后变得疯疯癫癫到处流浪。他的才华也像随身破烂一样,被扔弃在穷街陋巷,74岁时,他冻死在香港街头。

    年少的我,一直幻想自己也天赋异禀。那部电影看到前一半,我就认为自己和十三郎是同一类人:我们都身怀绝技,我可以像他那样出口成章惊艳一众俗人,可以稍动手脚,就捧红一位电影明星,可以桀骜不驯敲打有钱人……只不过我还差以时日。他那风流的家世我没有,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却更增添了我对主人公的崇拜。

    或许角色代入太深,当十三郎后来命运急转直下时,我既有一丝风雨飘摇的悲戚,又体会到一种大师落难民间的浪漫,及至主人公冻死街头,我才忍不住涕泗泫然,仿佛自己像一颗巨星陨落了。

    回学校的路上,我擦干泪痕,望着天空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才华也像十三郎那样昭示天下,名扬万里。

    2.

    经过暗无天日的苦读,我终于考上如意的大学,象牙塔里洋溢着勃发的青春,世界正迅速在我眼前扩展,我觉得自己有太多的梦想,未来有太多的可能。

    除过专业学习,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审美,规定自己每周看一部世界经典电影,美国好莱坞大片,欧洲的小众文艺电影,日本风格独特的电影大师……我逐一看下去,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层次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相形之下,香港电影在格调上就排不到我的观影日程,尤其像《南海十三郎》这种中国传统元素过多的电影,主人公成天围着粤剧转,穿长跑马褂,讲忠义气节,这些都不够时尚,不够另类,太老派了。

    到大四毕业,我将影史上叫得上名的大部分影片都看过了,自认为即便面对电影专家,我也能探讨一二,但这对我在大都市找工作起不了任何帮助,简历上我甚至特别注明自己的电影赏析水平,但投出去石沉大海,其间女朋友也分手回了老家。

    回到出租屋,面对生活挫败的我一边抽烟,一边用电脑里存的旧电影打发日子,我跳过那些很有“格调”的外国电影,因为费脑子,我怠于浪费脑细胞去思考什么深层内涵。这时候,看港片就不仅快意,还很怀旧,像给一个咽干舌燥的人解渴。

    《南海十三郎》画面再次展开时,我看到十三郎在十里洋场间潇洒倜傥,看他年纪轻轻就被老一辈戏曲名家折服,看他编排的戏剧演出一场火爆一场,看他被各种达官贵人捧为座上宾。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因为我突然发现,我还一事无成没经历过任何繁华,就身陷窘境。而十三郎无论下场如何凄惨,他至少享受过众星捧月的高光时刻,即便最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是照顾他的面子,通知大酒楼给予吃住方便。这样的人生是何等的有价值?我蜗居在小出租屋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失落的情绪在弥漫,我看十三郎衣衫褴褛在街头被汽车撞倒,认出从车上下来的是昔日追求的女神后,他万念俱灰地说:为什么你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我最潦倒的时候,你才出现。

    我将头深深埋在电脑前,无声地长久呜咽着。

    3.

    电影开头,就以街头评书的形式讲述十三郎,这更突显了他传奇的一生。正如那位艺人拍板转场的台词: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十年人事过。我现在也大学毕业十余年了,已经结婚,有自己的公司,但惨淡经营,整天为一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

    早就放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凡人的事实。现在的我没事爱回忆,想起当年总认为自己和十三郎一样有惊世的才华,幻想自己某一天成为大师却流浪街头,只觉得好笑。

    老婆每天下班回家也喜欢捧着pad看电影,还拉着我必须跟她一起看,说是夫妻之间必须要有共同的爱好。

    她看得大多是喜剧和爱情片,她的泪点都在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中,我却觉得那纯粹是编剧在胡扯。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一头沉下去睡着了,被老婆训斥敷衍她,我只好打起精神跟上剧情。

    等她看到一半睡着后,我却没了睡意,关上灯,脑子里都是愁明天怎么跑订单,越想越睡不着,就不去想了,拿起Pad翻找电影看。

    我现在极少去看新出的电影,很多节奏我都跟不上,喜欢找老片子重看,觉得自己越来越落伍于时代。印象里,只有《南海十三郎》是唯一让我落过眼泪的电影,这十来年我已经没有流过泪了,有时候一个人想哭,却哭不出来。于是悄悄戴上耳机,打开这部电影重看。

    毕竟是电影,看了一小半,我就觉得在眼下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如此戏剧化的人生。但又觉得,惟其如此,电影里夸张和落差才是对生活的真正提炼。我不禁赞叹起编剧,他才是一个看尽生活悲凉的人,难怪那位街头艺人最后说:这只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因此电影很多细节,三十多岁的我有了重新的解读,甚至是新的发现。

    比如很多影评者认为,十三郎被世俗所不容,是他才华太过出众,又不肯向一切妥协导致。这就有点神化主人公了,其实细看电影,发现即便他身为天才,在时代转变中也有些地方不合时宜。情节上有好几处草蛇灰线的伏笔,像抗战过后戏剧业重振,民众需要娱乐化的戏剧,十三郎仍顽固地坚守写抗战报国题材;再比如他警告徒弟唐涤生不要迎合观众,他自己写的剧本很肤浅,不过是供当年文化水平不高的观众消遣罢了,而时代在进步,徒弟只有写出更具深度的作品才能成功。

    但曾经年少的我是不愿承认心中偶像会跟不上时代步伐,直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后,才知道一切都会变。这个时候我似乎稍微明白,十三郎为什么会变疯:他脑袋里的矛盾太多了。

    人生如戏,天才也得面对世俗世界的生死别离。多年后,浑身肮脏发臭的十三郎在饭店和已成名家的徒弟唐涤生重逢,本是人生大喜,转眼之间,唐涤生却突然病故。之后十三郎又在寺庙休养,意外从求字者口中得知父亲离开人世……这些悲剧的底稿在老天爷手上,是我们无法更改的情节,我们能接受的,就是不断的落幕。

    夜已很深了,老婆翻了个身,迷迷糊糊摸了摸我是否盖着被子,怕我冻着。我赶紧关掉pad,等她有了轻微的鼾声后,我伸手在脸上摸了摸,奇怪,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两道泪痕。

     2 ) 谈谈十三郎的傲骨

    唐涤生在片中曾对十三郎坦言说,我即使学不到你的才华,也要学得你的一身傲骨。

        就文艺人而言,“傲”是他们特立独行于世的标签,就个人讲,“傲”却可能是致命的。十三郎的令人拍案叫绝离不开他的“傲”,而他一生的悲剧,也源自他的“傲”。

        三尺学童的江誉镠,牛哄哄地以不陪父下棋作要挟,逼父许其看戏。想那姜太史也是清末风流才俊,棋之一道,自不会太差,竟不敌家中小儿,情节颇为搞笑,江之聪颖绝慧,锋芒毕露,尽显无遗。(我们说,傲气是要以才气作底气,腹内空空的“傲”,不过是无知者的呓语。)然而此时的江誉镠,他的“傲”还只是萌芽于稚童的顽劣之中。

        匆匆十数年,江誉镠再度出场时,一袭长衫,满口“庸脂俗粉”“内忧外患”,活脱脱一个酸腐书生样,当这与他那庞大而陈旧的家庭是分不开的。Party上的江有点让我们泄气,幼时的灵俊不见了(当然,才智不减),却多了几分未见世面的狂妄。至于满口的爱国主义,实在难辨真伪,反觉得夸夸其谈的成分多些。在其莽撞的示爱段落中,与其说是倾慕于Lily,不如说是陷于自怜中。如果按这样的脉络发展下去,江不过成为一介腐儒,他的才情也迟早淹没于世事的变换里,这也正是许多早慧者的不幸,正是给“聪明反被聪明误”下一活生生的注脚。

        然而,江誉镠在此时遇上了Lily,他早年聪慧造就的自信与任性,令他一路追丽人至上海,求爱未果,流落街头。这仿佛是从天而降的落魄的两年,为我们挽救了一个即将夭折的奇才。上海,是那时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街头,是不论哪个城市都一样纷乱窘迫的地方。上海的街头,江誉镠看尽了人事辛酸,世态炎凉,而以他的才智也当是想透了的。上海的两年,无疑是将江从他自己的世界里拉回了现实。一个没有经受磨砺的天才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天才,一身未见世面的傲气也称不得是真正的傲气。至此,江誉镠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蜕变。

        回到广州,十三郎已被学校除籍,只好每日流连于戏院,全身心投入到他幼年便已萌发的戏曲的爱好中来。表面上与一般额纨绔子弟并无二致,但当他终于有一天竟令名角分心,原因是他于台下听戏时模仿得丝丝入扣,我们看出了他的不同,而他继而拿出一本《寒江钓雪》,令薛五爷赞不绝口,我们才松下一口起来,宝钗终于出匣了。此时的江,收敛了他的傲气,表现出一个初入编剧界晚辈应有的谦虚和忠诚。这种收敛,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上海之行,而他那些红透港粤的剧本,除了精妙的辞句功夫,更是应为对纷扰世事的亲历和洞察。

        江誉镠在粤剧界声名日炽,他的事业到达了顶峰,“高出不胜寒”的孤独渐渐将他与众人隔离,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高傲。他人难以忍受江的不可一世,然谁又知江心中那难以排遣的苦闷。作为一个文人,无论表象如何,内心必是敏感而柔软的。因为害怕受伤,而以高傲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正是江的脆弱。一个年轻后生的意外到来,打破了这层壁垒——壁垒坚森,不以攻破,因此唐涤生拜师一段精彩绝伦——亦徒亦友的唐可以说是江的唯一慰藉,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后来当唐猝然离世时,江心中的悲伤重到难以承受,他只有继续逃进疯癫里去。

        我很深刻地记得江对唐的一句忠告,“像我者死,学我者生”。剖析出时代的发展,观众群的变化,对编剧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这不论对什么时代,何种艺术形式,都是通用的。从这一点,我们看见了江的确是比普通人站得跟高,看得更深。同是他对于唐涤生的教导也是毫无保留的。

        日本侵华战争在数年骚动不安的气氛里终于酝酿成形,全面爆发。失却了稳定的社会,戏曲这种闲时的消遣自没了市场。江与唐短暂的师生情分也宣告结束。这个过程虽不及拜师精彩,却同样令人感动。江再次利用高傲作武器,气走唐后,却自叹说,其实本是他自己不配为唐的老师,脱离了他的影响,唐的前途无可限量。那样爱怜并一点点自伤的温情,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的。我们也终于在他坚硬的盔甲下窥见一小块柔软的部分。
      
        江随后决定做随军编剧兼导演,编排些保家卫国,热血激昂的段子来犒军。不想有人拿女色作文章同他打擂台。江哪里不知道这些每日枪林弹雨,久离妻小的枪杆子老爷们何能挡得住酥胸和长腿的诱惑,但他鄙夷这种瓦解军心的行进,同时出于文人的颜面,绝不能忍受输于这般不堪的小人。离开了唐涤生的十三郎,那偏执的性子大大地发作了,动了手,甚至动了口。咬人当然不是什么体面地事,却到底令我们见识了江的真性情。他的不愿同流合污和他的毅然反抗。这一段了,江先前的爱国之情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傲骨最该表现得地方也正应该是爱国。

        因为战时的不得志,江的事业一蹶不振(其实他不是没有机会,只是他不愿曲身于媚俗的潮流里),以致生活失了来源,再一次落魄街头。无巧不巧,Lily的出现,又一次成为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Lily以嫁作他人妇,与初次见面共舞的场景相呼应,十三郎此时也有一段幻想,同样的白色西装,同样的深情款款,前者是滑稽,后者却成了悲戚。这场相遇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十三郎在回乡的火车途中跳车了,未死,疯了。死亡与疯狂本就是逃避现实的最好方式。这个世界在正常的范围内容他不下了,真不知是江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

        疯子的生活似乎也挺逍遥自在,然而十三郎的旧友们却努力要将他拉回正常的世界,然而每一次都是更为无奈的结局。薛五爷的收容,是江不能接受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施舍(尽管薛五爷本人是怀以陈恳的报恩的心态),他宁愿用粪便突袭女仆,然后夺门而去。梅心邀他写电影剧本,却不想导演删改结局,编导编导,现有编后而导,江的反抗换来的是一顿好打。最后,与唐的重逢竟是以唐的猝死为结。是命运在捉弄江誉镠,还是上天在警告他,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你的世界?

        江的后半生在流浪行乞,半疯半醒中度过。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拥有极高的艺术素养,精通粤语,国语,英语,德语,法语的人才,会选择这样一种人生。你也许会说,那是应为他疯了,但假如疯癫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呢?影视作品的夸大之处当然要考虑,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价值选择,除了引来我们的唏嘘,也足令我们反躬自省。

        江誉镠真正从现实世界完全超脱出来了吗?我想说,没有。在影片开头“偷鞋”一段中,他以一种戏弄嘲讽的方式,斥责了港警的无用,发泄了对国家主权沦丧的悲愤,表明他仍旧忘不了世事,即使可以无视于个人名利,市井纠纷,但忘不了国之大计,民族责任。这样的十三郎,才是真正完整丰满,同是充满悲剧的人物,也是我们深感敬佩的所在。

    P.S.十三郎死后,黄沾饰的警长为他找来鞋穿上的这一段,有人说是因为他认得十三郎,个人以为他是为了十三郎当年的“偷鞋”事件。当时,作为一名小警员,即使对政府有所不满,根本无力反抗甚或有所表现,所以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表到自己的不满,不能不说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二十年后,发现他的尸体,为他穿上一双鞋,正是表达了一份迟来的敬意。然而,路人毕竟是路人,他所能做的也仅仅限于一双鞋,一卷破草席,这才是正常的人,正常人的生活。只是,在他向他下属们略述过这样一段轶闻后,这些年轻的心中会泛起怎样的波澜,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3 ) 不疯魔不成活

           看过的电影中,有两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一个是陈蝶衣,另一个是南海十三郎。前者说,唱一辈子戏,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叫一辈子!后 者没有说过这么疯魔的话,却一世都在实践着癫狂的戏剧人生。
        身穿旧式长褂去参加西式舞会,用英文唱粤曲,为爱情出走上海,又为爱情跌落火车,得意时同时写几个剧本,骂走跟不上他节奏的记录员。失意时,对警察说“偷我左脚鞋的是汉奸,偷我右脚鞋的是走狗,所以我走投无路”,战火纷飞时,对同行侮辱戏剧精髓的行为不惜得罪全行人;宁肯落魄街头,也不愿对世俗妥协。
        随身背负的是一张《雪山白凤凰》,背负的是自己才华横溢却又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天才。所以他宁愿疯掉,也许,并没有疯,只是不愿意,不愿意睁开清醒的双眼来看混沌的世界,宁愿身体污浊心灵清澈的流浪,“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曲。我写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这是他的立世原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其实他的一生旨在做一件事——用自己的天才与这媚俗的世界抗争,自编自导着自己的千疮百孔与落拓人生。
        难得有知己,幸好有生之年遇着唐涤生、薛老五,都是戏迷之人,才会在他落魄时伸出一双手为他营造暖流。“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与唐涤生故人相见却又天人永隔的这一幕让我动容。历史上两人并无交集,只是同生存在同时代的两个天才,一个早死,一个成为清醒的疯子,天才永远都不愿与世妥协的。
        那位同样落魄的说书人说“这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编剧,在讲述另一个穷困潦倒编剧的故事。” 他是真实存在过,还是杜国威、高志森的化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落魄更衬合了如今电影的衰落,这才是真正值得大写的悲剧,越来越多电影人不懂如何去编一个有艺术价值的剧本,去导演一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戏剧,看吧,到处都是烧钱的大片泡妞的大师,却无情的允许那些天才们烧光自己的灵气和生命,作为一个影迷,我感到真正的难过。
        唐涤生的这段话印象深刻,
      “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股票、黄金、钱财,世界大事都祗是过眼烟云,可是一个好的剧本,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
      这当然是至理名言,没有永垂不朽的肉身,有的是千古流芳的作品——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1996年的电影作品,让我在14年后领悟到迟来的感动 !

     4 ) 交非知己自然狂

       《南海十三郎》真是难得的好港片,但大概由于对粤剧了解甚少、并且这个电影已经颇有些年代的缘故,差点错过了讲述当年的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生平的传记电影了。大概还是出于对观众们今时今日已经不大了解粤剧文化的缘故,电影由一个说书人闹市中讲故事开始,形成一个“戏里有戏”的结构,穿插港片固有的快节奏、夸张手法和插科打诨,再加上剧中的流畅音乐,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电影本身被看做寄托了对传统粤剧文化的哀思,电影最后让说书人讲的“一个潦倒编剧在说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而已”,似乎又对编剧颇有自嘲和勉励之意。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南海十三郎这个人的故事。
      几年前在齐白石故居看到白石老人一首诗里的一句话:“性不誉人何足怪,交非知己自然狂”,一直对此印象深刻——其实所谓怪、所谓狂,只是因为没有碰到知己,而且又不喜欢逢迎奉承别人而已。现在看,这两句放在十三郎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实际上抛开他身上的孤傲看,他才应该算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不愿阿谀奉承的“真正的人”。他对莉莉一见钟情,然后便展开追求并苦苦跟随到上海几年流浪,这是他的痴情;当他成为粤剧圈子里炙手可热的金牌编剧后,别的剧团用更高的价钱想要挖他走时,他因为“自己是薛老五(薛觉生)带出来的”而严词拒绝。唐涤生经受过他的带领培养,但当感到自己已经不能教他时,则冷脸冷言把他赶走。这是他的重义;抗战期间,因为看不惯“以肉弹戏劳军”的卑鄙手段,而不惜对其始作俑者大打出手,这是他的明理;就算自己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跟随潮流,坚决拒绝写当时流行的神怪戏、荒诞戏,这是他的守格……如此痴情重义,明理守格之人,却偏偏被人看做是“狂”!而晚年之后,十三郎终于由“狂”变“疯”,早先那些骂十三郎“疯子”的人不少,终于一语成谶,也终于悲哀地证明了世俗潮流一贯正确、不容反叛?
      真正令人悲哀的或许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在艺术领域的确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电影中说书人告诫说:“千万不要做天才啊,因为天才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早死,像唐涤生那样,要么早疯,像十三郎那样。”以前听到过一个说法,古时的女人因为普遍缠足,所以一旦看到正常生长的脚则讥之为“大脚”。而唐涤生这样的本性流露的“正常人”,则被指责为“恃才傲物”:实际上,“傲物”只是因为不愿意退化为“物”,又岂是因为“恃才”?
      电影里说书人用几句话概括了十三郎的作品:
      心声泪影女儿香,
      燕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所谓“狂人”,其实只是一个不懂媚俗、逢迎世俗的“痴人”。

     5 ) 唯有失败最动人

    我在杨典的书里读到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话,比如,“文学是生活的反相”,比如,“我们是顺着在生活,倒着去写作”。假如对这些话真心赞同,那么,《南海十三郎》这样的电影就好像被排除在外了,因为,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血淋淋的真实,我们会觉得,这是生活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反相”。

    除此以外,杨典还说过,“不事文学才是真文学”,显然,十三郎并非“不事文学”之人,但他又非常接近我所理解的“真文学”,那么是不是说,文学应该有两种评价体系,一种针对卡夫卡式的,以一个巨大的比喻来描绘个体的主观世界,另一种则是呈现绝对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与巨大的比喻,就好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在极端处汇合?

    我想不是这样的。极端的真实(纳博科夫盛赞托尔斯泰可以还原一节十九世纪的车厢)与巨大的比喻同样只是表象,它们包裹着文学的核心,即镜中的世界——“生活的反相”,无关乎细节是创作还是还原。

    而《十三郎》这部电影,正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没有评价电影的能力,只能将它看作是由影像和表演完成的叙事。

    电影的开头,潦倒的说书人在讲述南海十三郎的故事。香港电影特有的市井气息中,有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而电影也正是从这种极具当代感的活泼泼的生活场景中迅速地切回到过去,两个场景几乎并行出现:潦倒脏污、咒骂殖民时代和外国人的疯子,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场景中的贵公子,他们是同一个人。

    观众在这一刻即被吸引,因为他知道,他即将看到一整段失败的人生,并且这下坠的人生正好与时代的巨大变迁同一节奏,不管如何讲述,都将让人唏嘘不已。——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我们也都知道失败。是的,我们熟悉失败,熟悉得仿佛我们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它,就像我们学习抗战与建国。

    但《十三郎》的好,它的精彩与逸出常轨之处却在于,十三郎人生的失败与他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共振是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的。我们不是因为了解那段历史才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是相反,我们借由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走出一段历史,我们恍然大悟,所谓世事沧桑或时代变迁不过是大梦一场,我们走过自己的人生,如同走过一个秋日,“内心生长的一切不断剥落”,顷刻之间,便“今夕成往昔”。

    十三郎正式的失败,是在劳军演出的时候,但假如就此认为十三郎败于世风日下,则未免肤浅,毕竟他抽鸦片和娶了十三个太太的父亲不见得是高尚的。

    仔细回忆我们会发现,十三郎总在喊一些口号,年幼时,他要打倒封建迷信,但一见到家中的粤剧名伶,知道要唱戏,便立刻把打倒封建迷信抛诸脑后,一心想听戏;参加舞会时,嘴里说着国仇家恨当前,鄙夷奢靡的舞会,但一见到莉莉小姐,就立刻忘记国仇,甚至做出买下所有奖券的十足纨绔的举动。国家命运没有让他放弃学业,但莉莉小姐却可以让他立刻跑到上海——这就是十三郎的痴,对国事的浮于表面的关心反倒是他的迂阔。

    十三郎的创作只能生发于他的一段痴,不能生发于他的迂。电影此处的叙述独具匠心,十足巧妙:十三郎在上海两年的经历绝口不提,直至薛五哥开始唱《寒江钓雪》,上海的往事才历历在目,也在观众面前上演。人生最初的失败往往是情欲的受挫,电影刻意地把十三郎对莉莉的追求表现得有些猥琐,因为它必须在一段唱词中,在粤剧名伶曲折的唱腔里,才能成为美好的,否则,就只是不堪的往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我们也就发现,劳军演出以及随后的十三郎的创作中,只有他高尚的迂阔,却绝无他任情而动,任性而为的痴绝,他的戏也因此不再动人。失去了那种动人,他的戏不过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旧诗文,新的时代的哪怕最庸俗的创作也能够打败它。不能认为这是粤剧的失败,否则就无法解释后来的唐涤生的成功,不是人们不看戏,是他写不出来人们要看的戏。电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新时代的剧作与十三郎的剧作之间的不同,我们会发现,十三郎的确在与最庸俗的东西抗争,但他自己的东西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被时代抛弃了,也被自己的才华抛弃了。他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所谓的不与时代妥协,只是不再创作的借口,他的愤懑与痛苦其实指向自身,坏脾气只是一种掩护,将自己与那个抛弃他的时代隔绝开。同时也在疯癫中与故友隔绝,像唐吉可德般英勇地与并不存在的敌人抗争,滑稽又高尚。

    其实,十三郎的失败并不始于劳军演出,他实际是败于唐涤生。唐涤生是他的学生,他的挚友,他的知己,同时也是他的竞争者。他最初即是败于唐涤生那一段“文章有价”的议论,这段话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怀疑自己所写的东西只是囿于当前的时代,称不上超越,也做不到超越;他怀疑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只是运气好,迎合了大众的品味。正是这种怀疑让他开始执着于宏大叙事,执着于教化观众而不是打动观众。(这也是他身上旧时代文人的烙印)

    但再次见到莉莉的情动,让他终于超脱了那种致力于教化的创作,回归到“吟咏心碎”的痴绝的创作心境。所以,电影直至此处才完成了关于失败的叙事,从唐涤生的出现到莉莉的再现,是十三郎人生的转折,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转折都将上演,甚至,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必将经历如此这般的失败。

    不过,天才(十三郎当然是天才)是难以忍受这种失败的。早慧的天才多早夭,晚成的天才则大抵孤苦,因为人生的失败中自有一种令人悲痛欲绝的悖论,它或是消耗尽,或是激发出一个人全部的创作的激情。

    对照兰波的谜一般的人生(他穷其青年时代寻找绝对的诗的语言,了悟此事难有进展后,以不到20岁的年纪,远走非洲,死在荒漠),不难发现,十三郎的落魄中隐含着同样的逻辑:无法再写诗,就成为诗

    电影最动人处就此开始,不再“事文学”的十三郎成为了文学本身。

    所谓的“文学是生活的反相”,在《南海十三郎》这种呈现血淋淋的真实的电影中也得到最真切的体现。他越是孤独凄凉,观众就越是沉醉其中,真实世界中会惹人不快的脏污与疯癫,在叙事中变得诗意且动人。

    并且,作者几近露骨地在提示着观众,不要同情他!这不是要你同情,十三郎不要廉价的同情!他要你面对一个脏污的乞丐,感到顶礼膜拜,感到自愧不如,他要你认同这种痴绝直至疯癫的人生。

    他要你知道,在十三郎的内心深处,他的看似空洞的后半生,就如同那幅《雪山白凤凰》,在一无所有的空无中,被诗意的想象激发时,会展现出全部的,具有毁灭性质的美本身。

    燕归何处觅残塘

    心声泪影女儿香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6 ) 痴人正是十三郎

    心声泪影女儿香 雁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渡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我一直问自己,十三郎是否会愿意用自己的天分去换取平淡安稳的一生 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不可以融入世俗 那他们内心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繁花似锦亦或冷酷仙境? 我们此等凡人,也只能象那个长大后的小乞丐一样,痴痴地跟在和十三郎酷似的青年背后,企图汲取天才身后的一点光和热。 据资料显示,南海十三郎这个人要么是几个人的合体传奇,要么是编剧杜国威托“角”言志的产物。 可是我却宁愿相信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即便没有,在十三郎身上发生的关于天才的悲剧其实和太多曾经在人生历史星空中闪烁的明星故事一样,闻者伤心。 这样的悲剧归结不了于文化,于社会,更多的只是人本身的弱点扩大了。 正如影片中的十三郎,恃才旷物只是外表的骄傲,骨子里却是对粤剧一生的热爱与真诚,真诚到不可以来半点虚假,于是不会敷衍了事,不会曲意奉承,不会迎合媚俗,于是“脱节”于社会,阳春白雪终不堪世事尘埃。 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也许当事人并不自觉。因此,十三郎即使流落街头,蓬头垢面,也不想洗去一身脏,他说只要心是干净就行了。 臭皮囊又何须介意。 只是再怎么无所畏惧,再如何不拘小节,人总还是有自己一生在最在意的人和事。 所以当形如乞丐的他再见心头最爱,当心头最爱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他选择了死。 所以当他见到当年和自己合作的薛老五,听到自己的那些唱段,他选择了逃跑。 所以当他被一生的知己找到,决定重新来过,却亲眼见到知音病发而亡,他选择了隐世。 直到听到家仆口中关于父亲的死讯,他终于又被打回原形,因为世上已再无可恋可想之人。 至情至性,至诚至真,但如此一人,却凄凉地死在冬夜的街头,只有巡视的警察为他穿了上鞋,盖住了脸。 看《南海十三郎》,第一次是被人物的命运勾住了心绪,这一次除了电影,尚有那些凄迷哀婉的粤剧唱段,当真是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戏文中的好文章又一次让我见到。 只可惜,斯人已逝,好东西怎么也留不住了。

     短评

    痴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员都丑,不过“宝莲灯禽兽版”又笑死我。看到后期又哭,又差点抖,最后的结曲爽过旋律死金

    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后半段我几乎以泪洗面,特别是十三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葱花,在厨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天下码字的人都该一哭。

    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十三与唐涤生那一段也算荡气回肠,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满面正气欲讨个文章有价,预料“黄金蚊纸、世界大事全部都系过眼云烟”,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词的绮丽多致就好了....

    8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1997年的金像奖,哥哥的《色情男女》输给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为哥哥难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颗星,只是因为配音。

    9分钟前
    • 我这个笨蛋啊
    • 推荐

    已下 传记性质,却有了个说书人作引子讨巧。人物强烈的个性极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时代背景联系不是特紧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让人感觉舒服。粤戏的文化贯穿始终,非常有趣也开眼。谢君豪是个能人,编剧也很强大。几次盈眶,又再笑出来。全港编剧共勉的口号激动人心。看得给力盛赞佳片

    13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好一个与全港编剧共勉

    15分钟前
    • 力荐

    神作,我以前还说美国有《阿甘正传》,韩国有《国际市场》,中国怎么没有呢?原来,中国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18分钟前
    • 电气白兰
    • 力荐

    百老汇影城香港影展大银幕观影,画质修复帧帧赏心悦目,原版粤语声声触动心潮,多年来一直不看渣画质是对的,好久没有泪牛满面的感觉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南海十三郎》这种样子,但基本没人拍得出吧!香港电影、电影人97回归前最后的体面谢幕,悲凉与荣光,焦愁与桀骜,都给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话说要不是后来知道那么多人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谢君豪,我还以为自己有病。

    20分钟前
    • hitchhiker
    • 力荐

    秋意浓,落雨飘,最是观影好时光。十三郎,艳香江,争传唱佳句佳章。世难料,天弄人,墨笔难敌刀与枪。本是文人又傲骨,岂肯屈膝世俗眼光。师徒重逢,不免泪两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怆。潦倒客死黯神伤,人间难留白凤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观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22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谢生最好的片~~~所谓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

    26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杜国威的当年一定也很苦

    31分钟前
    • 大灰狼
    • 力荐

    码字很多,难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静…索性删掉浅薄的文字。和霸王别姬相比,抛开对张国荣的喜欢。这部电影完全在其之上。

    36分钟前
    • 锐涵君
    • 力荐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38分钟前
    • 顾俏乜
    • 力荐

    谢君豪是个戏骨。

    39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泪盈两朦胧。

    40分钟前
    • 鲱鱼和橘子酱
    • 力荐

    看哭了好多次,那个说书人应该是当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镜头让人好生生怜。天才的两种下场,早死晚疯。天才不会跟世俗妥协。倒也佩服他父亲,十二个女人一个个用情过来,每个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难怪到死都拿着一张白凤凰。一个编剧讲另一个编剧,共勉

    41分钟前
    • 瓣瓣瓣
    • 力荐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爱是男人四十,但是看过这个片儿之后,我想不会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在心中能够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编剧,好演员,好题材。真的难以想象谢君豪演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居然能把这个人物的一身才气、傲骨、滑稽痴顽、嬉笑怒骂、沧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爱煞。

    44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次非
    • 力荐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多好的港片。

    5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