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发条橙

    发条橙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美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校园火劫

    • HD中字版

      通缉令

    • HD

      吾爱敦煌

    • HD

      南北少林

    • HD中字

      一周不死,全额退款

    • HD中字

      爱情生活

    • HD中字

      沙漠之花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紧绷的人类悖论

    我一直很欣赏库布里克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思想和唯美的艺术气息。从这位电影哲人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导演对于人类整体的关注和同情,尽管有时太过黑暗,但只有拥有对人生的疑问,人类对无垠光明才开始有了探索。
    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库布里克就致力于探讨人类本质性的东西。可以这么说:库布里克相信人类本性的普遍存在,并且认为:在复杂的集体人性压迫下,人类需要用同样复杂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但是,这种约束的权利往往被少数暴徒所剥夺。这种可悲的人类悖论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不完美导致。库布里克一再想说明:因为人不是神,所以在人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恶”。而人类同时又思考出了很多机制来抵御这种“恶”。影片中的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就是一例。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也只能短暂的抑制人的本性。最终人在面对社会选择时仍会体现出他的软弱。
    影片围绕三个主题来抒发:第一,对心理条件反射制度的嘲讽,第二,对机构制度的嘲讽。第三,对人类普遍人性的探讨。
    首先,影片认为:人类是有普遍人性的,这种人性包含了人的劣根性。原先,埃里克斯是普通人类的化身,他作恶多端,追求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但同时,他又追求优雅,喜欢完美。按照弗洛伊德的“三我”学说:人类的无法无天,直截了当正是本我的实质体现。但是在接下类的剧情中,导演又隐喻了第二层观点:人类的灵魂是不可治愈的,所谓的说教和治疗,只是人的自欺欺人而已,最终人还是会在实际行为中堕落。我们不经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库布里克想说的是:人类诞生本身就是具有荒诞性的,而这些不可知的行为仍然是不可知的,人类也永远不能探求。就像人类的本性,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总之,无论是宗教救赎还是条件反射的治疗,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正体现了库布里克电影中宿命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电影中的杀人者和自杀者都是一体的,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发条橙》中的埃里克斯,《闪灵》中的杰克,还有《全金属外壳》中的教官。
    按照第二层意思,因为人类的不完美,需要某种制度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影片中,监狱就是一例。福柯认为:社会便是无处不在的监狱。社会迫使人遵循某种规律,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埃里克斯的自由意志),社会必给人报复,而反之,一旦人有触与自己的本质,社会还是会给人报复。这便是人类最大的笑话。
    众所周知,库布里克的电影配音堪称经典,在本片中,他把埃里克斯让人看似恶心的作恶情节和贝多芬的交响乐配在一起,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事实上,正是这样的错位,表现了人类选择自由意志的权利。导演告诉我们:人类的作恶多端是本性所致。同时,试图改变这种本性又是荒谬的,人的行为是一种循环,人不得不在这种循环中苟且偷生,渴望救赎。
    虽然在电影中体现了人类只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导演并不欣赏这种权利,并且不承认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事实,但是从导演个人形象塑造上来看:导演没有抛弃个人。片中的埃里克斯是执着而坚韧的,在他体验了各种社会关系之后讽刺的宣布:我被治好了!这其实也是影片的另外一个主旨。总之,埃里克斯是人类的化身,所以我们在阅读电影的同时,会对埃里克斯的各种遭遇产生同情。影片最后的话语指的是:人类是在本性与社会法则的较量上妥协了,尽管两者都是同样邪恶的。
    库布里克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的无意义,迫使人类去创造意义……无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我想:正是这位导演的执着的创造,才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光明,人类苦难的光明。

     2 ) 只有笨蛋才思考 聪明人靠灵感~

    1.人来到世上不只是为了接触上帝的。那种事情会把人的元气、人的潜能统统抽干的。

    2. 当丁姆对著醉鬼的脏嘴打了几拳之後,他不唱了,大喊︰“接著打,干掉我,你这杂种窝囊废,反正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臭世界没意思。”我让丁姆停一下,因为听听这种老朽物谈人生,谈世界,会吊起我的兴趣。我说︰“哦,臭在哪里呀?”

    他嚷道︰“臭就臭在世界上允许以小整老,就像你们这样,没大没小,无法无天。”他大声疾呼,挥舞手臂,遣词造句十分了得;只是肚子里冒出来 咯 咯的怪声,就像里面有什麼东西在旋转,或者像某个鲁莽的家伙发出声音想要打断他,所以这老头不断用拳头加以威胁,喝道︰“如今不是老人的世界啦,也就意味著我一点也不害怕你了。老兄,因为我己醉得你打我都不觉得疼,你杀我都乐于死。”我们大笑,狞笑而不说话。他就说︰“如今究竟是什麼样的世界呢?人类登月,人绕著地球转,就像飞蛾绕著灯火打转,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的法律秩序。恶事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

    3.诗人的上唇像类人猿,耷拉的老嘴里含著烟斗。

    4.我看了看顶上的一页,上面有书名《发条橙》,然後说︰“这书名颇为傻冒。谁听说过上了发条的甜橙?”接著我以牧师布道式高亢的嗓音朗读了片断︰“——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後一轮的橙汁,供给留著胡子的上帝嘴唇,哎哟,生搬硬套只适于机械装置的定律和条件,对此我要口诛笔伐——”

    5.他摇动著,皱著眉瞥我一眼,仿佛用尽了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6.像没有淤泥的湖一样干净,先生,”我说,“像夏日的晴天一样透明。”

    7.如果人们善良,那是因为喜欢这样,我是绝不去干涉他们享受快乐的,而其对立面也该享受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顾这个对立面。而且,不良行为是关乎自我的,涉及单独的一个,你或我,而那自我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非自我”是不能容忍不良行为的,也就是政府、法官、学校的人们不能允许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能允许自我。弟兄们哪,我们的现代史,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小自我奋战这些大机器的故事吗?对于这一点,我跟你们是认真的。而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喜欢做才做的。

    8.位学问渊博的作者说了一些老套套,他大谈所谓的“没爹娘教训”,社会上缺乏真正高明的教师,去狠揍那些无辜的傻瓜,把乞丐式劣根性逐出体外,使他们呜呜哭著求饶。这些傻乎乎的文字真令我喷饭,不过,能在报纸上追踪到自己在夜以继日地制造的新闻,味道真是不错嗳,弟兄们哪。每天都有关于“现代青年”的情况,但该报登过的最好内容是一位穿立式领衬衫的大伯写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的︰“原来是魔鬼逃出了地狱”,它如雪貂一般钻进了年轻无辜的肌肤,成年人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炸弹和胡话。那话说得对。他是半仙,明白事理。所以我们年轻无辜的孩子无可指责。对对对。

    9.暴力滋生暴力。

    10.良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是自由选择,人若无法选择,就不是人了。

    11.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

     3 ) 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样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4 ) 行为矫正的案例教学片

    力荐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同学观看,看过就了解了行为主义疗法的效果为何不如认知主义疗法,是如何容易反复的啦~

     5 ) 贝多芬第九与自由意志

    库神之所以是神而不是大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电影大概没人能完全看懂,但是广大大师们看了都说好,都觉得库神最对,库神最牛,那他就是永远滴神。很多电影我精读过了再看就是纯享受,导演似乎就是我的好哥们,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的把他的想法告诉我,而库神的电影哪怕精读过了,再看他老人家依然高高在上,还是有惊喜。

    《发条橙》是库神作品中貌似很好懂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的一部,他用理科生的方式冷酷的分析了自由意志这个属于文科生讨论的话题。在自由和集体再次对立起来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好好看看《发条橙》。


    什么是发条橙?

    世界上有发条,也有橙子,但什么是发条橙?怎么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装上发条橙子能干什么?能走能跳能报时吗?如果想要一个能走能跳能报时的东西,直接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能跑能跳了,还是橙子吗?

    字面理解发条橙

    《发条橙》的原作者Burgess解释过发条橙的意思:“I’ve implied the junction of the organic, the lively, the sweet, in other words, life, the orange. And the mechanical, the cold, the disciplined. I’ve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this kind of oxymoron, this sour-sweet word.”

    禁止套娃!

    既然《发条橙》是一部关于自由意志的电影,那我们不妨把橙子理解成自由意志,把发条橙理解成用科学来操控自由意志,而决定给橙子装上发条的是权力,权力操控科学,科学操控自由意志,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金字塔结构。但操控权利的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谁来给他的自由意志装上发条呢?这就变成了一个套娃结构,可以无穷无尽的循环下去。库神的完美主义强迫症不光体现在电影中,海报也是他表达自己的舞台。在这幅海报中金字塔结构象征从上到下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套娃式的循环象征自由意志和权力循环控制的关系,这种循环只有靠自由意志能打破,所以中间冒出来一个拿着匕首的Alex和眼睛。但库神在电影中说的也很清楚,自由意志其实无关文明,无关道德,无关善恶,和一切无关,他只关乎打破循环的创造力,至于到底应不应该存在自由意志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儿。库神只是一个导演,他只是通过电影给观众一些启发,好好想想自由意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Alex对路德维希范的热爱——文明与道德和自由意志无关

    路德维希范

    迪厄多内说“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数学物理虽然完全理性,看起来牛逼哄哄,但他并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人类偶然发现了上帝的规律。假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人都死光光了,人类文明消失了,Pi还是3.14159265358979323846...,勾股定理仍然成立,麦克斯韦方程仍然好使,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对的.....这些东西是自然存在的,和人类的心智牛逼不牛逼没有一毛钱关系。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雕塑、绘画、甚至建筑都是自然中存在的。音乐是唯一的例外,他是完全人造的,如果人类有一天不在了,音乐将和人类一同灭亡,世上还会再出现爱因斯坦和牛顿,但不会再有路德维希范了,因此我认为音乐才是人类心智的荣耀。

    《发条橙》中《第九交响乐》是作为自由意志的象征出现的。当Alex拥有自由意志时,他便能欣赏《第九》,当他的自由意志被剥夺后,《第九》便成了一种惩罚。在进行“Ludovico疗法”时,Alex大喊“It’s a sin! Using Ludwig like that! He did no harm to anyone. Beethoven just wrote music!”自由意志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如果它有对错,那意志也就不再自由了。

    纳粹都爱古典音乐

    《发条橙》中《贝多芬第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文明与道德无关。如果说音乐代表人类心智的荣耀,Alex如此热爱路德维希范,那他显然是有文化的,而他的道德水准一言难尽。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文化是关乎道德高尚的,会习惯性的认为位居高位的人或者有教养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我们国家有一段时期特别信这个,比如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他老人家成功了吗?好像没有,看看我们的城市现在这个样子,美育也没实现,宗教也没实现,两个都是一塌糊涂。纳粹几乎所有的高官都是有艺术抱负的,他们最热爱瓦格纳,然后就是贝多芬,元首53岁生日音乐会听的就是著名的黑色贝多芬第九。文明对提升纳粹的道德有帮助吗?显然没有。蔡元培1940年就死了,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知道纳粹的美学水平和道德水准。

    库布里克式瞪眼的路德维希范

    《第九交响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由意志与道德无关。如果用一个标签形容路德维希范,那一定是自由。路德维希范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热情洋溢的赞颂了拿破仑,表达了一种对普罗米修斯式自由的向往,可惜拿破仑并不是普罗米修斯,当了皇帝,走到了自由的反面。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人民必将获得胜利。《第九交响乐》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合唱的歌颂的就是自由的欢乐。在创作手法上贝多芬也是个性十足的,《第九交响乐》的第四乐章《欢乐颂》采用了合唱,这是古典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创新,首演时把当时的人震惊的目瞪口呆,有评价认为这是“疯子的音乐”。所以贝多芬的个性实际上和Alex非常相似。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Alex扼住被人的咽喉,反正都是扼住。两人分别走向创造和毁灭,但驱动他们的是一样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在《发条橙》上映之初,《纽约时报》著名影评人 Vincent Canby对他的评价是:“a brilliant and dangerous work, but it is dangerous in a way that brilliant things sometimes are”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这句话用来形容Alex的自由意志也同样合适。

    蛇皮领子

    在圣经中撒旦化身成蛇引诱夏娃吃下了智慧果,从此人获得了智慧,因此蛇是自由意志的象征。Alex还在家里养了一条蛇,他去唱片店穿的外套领子上也有蛇皮装饰,这都是在表示Alex拥有自由意志。

    贝多芬与蛇

    影片的第一部分完全是Alex的各种作恶,今天见多识广的观众再来看这些暴力镜头真的算不得什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这些部分仿佛舞台剧一样,很优雅,很美。尤其是Alex的帮派大战Billy Boys 背景音乐是The Thieving Magpie,“战场”是一个废弃的舞台,几个人的械斗有了一种宏大的战役感。这里背景音乐占主导地位,其他声音比如酒瓶敲碎,桌子折断,玻璃碎开等一系列声音做了弱化处理,增强了舞台的感觉。

    禁止滥用《雨中曲》

    Alex袭击作家一家时用了差不多的拍摄手法,这是《雨中曲》最恶名昭著的一次应用。他剪开作家太太衣服的方式和Cat lady家的一副画作如出一辙,说明Alex还是有一点艺术品位的。

    剪开衣服

    自行对比右边的画

    Alex和两个在唱片店认识的女孩玩3人行时用了电子乐版的威廉退尔进行曲,两个人不停的穿衣服脱衣服,有一点喜剧感。

    Alex 袭击Cat lady的时候同样用了The Thieving Magpie。最后Catlady 是被著名的装置艺术品The rocking machine砸死的,这里用了一个漫画式的镜头,并不血腥但情绪绝对到位。后来的《Kill Bill》和《天生杀人狂》都用了这种真人+动画的效果来消解暴力带来的不安感。

    Knock out!

    第一部分Alex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科学、神学、权力、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才是《发条橙》的重点。


    人和狗没有区别,人没有灵魂——科学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特性的。在科学眼中,人并不存在灵魂,人只是thinking machine,是Machine那就可以操控,就不存在自由意志,因此人和狗并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Ludovico疗法不过是把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用在了人身上。

    高高在上

    片中有两个医生,一男一女,他们对这次治疗的态度略有不同。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女医生的表演,女医生负责Alex的日常治疗,在注射让Alex感觉不适的血浆时她面无表情,一种专业的冷酷。医生并不负责审判,也不负责惩罚,科学(医学)不关心自由意志,甚至不关心善恶,医生只是在执行政治家已经做出的决定而已。在回访第一次治疗结果时,女医生依然是一副非常职业的的态度,还使用了仰拍机位,一种掌控一切的高高在上。

    优雅的暴力

    第二次治疗放映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是战争和纳粹政治集会的画面,很明显有些镜头来自于《意志的胜利》,背景音乐是电子版的《第九交响乐》。人或许本能的反感杀人强奸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但是当暴力升级成为战争,虽然残暴程度以几何级数上升,但呈现方式却越发理性和优雅,不但不令人反感,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令人心情愉快的智力活动,就像《贝多芬第九》。如果说第一场放映是Alex剥夺他曾经犯下罪行的能力,第二场放映则和Alex的罪行毫不相关,毕竟Alex只是谋杀,他不是政治犯或者战犯。但是刑法中对于罪犯经常有一条“剥夺政治权利X年”,因此这次治疗目的与其说是剥夺Alex作恶的能力,不如说是剥夺他的“政治权利”。

    担忧和怀疑

    当Alex大喊贝多芬是无罪的时候,女医生用担忧和怀疑的表情看着主治医师,她显然同意Alex的说法“贝多芬是无罪的”,Alex的台词翻译过来是“自由意志”是无罪的。女医生不安的表情代表她也认为自由意志是无罪的。从专业角度她显然明白这会让Alex对《贝多芬第九》产生生理上的不适,这是治疗的“副作用”。但明显更有权力的男医生则对Alex的抗议置若罔闻。男医生明知有副作用,但拒绝消除这种副作用,这是医生的暴力,只是这种暴力是社会更容易接受的而已,看起来也没有杀人强奸那么残暴。这种罪行其实和画面上的纳粹高层差不多,高官们开开会,签签字就把几百万犹太人送去焚尸炉了,这个过程看起来一点都不残暴。在Alex身上这种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锋利并不能脱离刀的存在,因此剥夺作恶能力和剥夺自由意志是一回事,这个治疗手段叫Ludovico疗法,和路德维希范只有一字之差。

    士可杀不可辱

    最后验收治疗结果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Alex对暴力的反应,如果只是测试Alex是否丧失了使用暴力的能力,大可以找一个拳击手来和他大战,但测试中明显充满了挑衅和侮辱。Alex不但丧失了施暴能力,也丧失了自卫能力,陷入了可以被随意侮辱的境地。武力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古代日耳曼人认为用流血的方式能够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来获得,那就太软弱了。这点一直延续到核武器出现之前,一直到二战,德国人还是以在决斗中留下的疤脸为荣。西方贵族都是军事贵族,天生就是打仗的,英国皇室到现在也穿军装。穿军装的贵族提供秩序,比“辛勤劳动”提供工作机会的资本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丧失武力使用能力的的Alex在西方社会基本上宣告社会性死亡。此时台下观摩的三人表情非常有趣,女医生胸脯起伏,呼吸急促,她显然是感觉不安的;主治医生依然是一副面无表情的专业态度;内政部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三人不同的表情

    第二部分是测试Alex对性的反应。这一段的镜头非常有趣,Alex像动物一样趴在地上,直愣愣的盯着裸女,让我想到《2001太空漫游》中的猿猴。台下所有的男人都看呆了,尤其是狱警,他们的想法和Alex有区别吗?只是他们能克制住自己而已。背景音乐是March from 'Funeral Music for Queen Mary'电子版,非常神圣。Alex尝试“Old in and out”失败后台下三个人的表情和第一场测试如出一辙,女医生担忧,主治医生好像预料到了一切的平静,内政部长高兴。

    猿族崛起

    主治医生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不探讨灵魂,只探讨物质,你没办法用医学或者物理学来分析人的自由意志,正如没法用医学来分析《贝多芬第九》一样。对医生来说Alex是一个subject,而非人类,Alex的问题和骨折没什么区别,医生不需要关心骨折的人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想,有没有自由意志,他们只需要把骨头精准的重新接上就可以了,即使这是一个坏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次治疗无疑是成功的,可复制的。

    科学不光不认为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片中的医生同样也没有自由意志。Alex的跳楼可以说是第二次治疗,与第一次的Ludovico疗法相比,Alex的跳楼是一件更快捷的对暴力的“治疗”,胳膊腿都摔断了,打上石膏了不是更省事儿么。这时在内政部长的安排下,又来了一个女医生对Alex进行“治疗”,目的是让他恢复到Ludovico疗法之前的状态。与医学中心两位医生冷冰冰的面孔相比,这次的医生紫色头发,橙色衬衫,满脸笑容,仿佛女版麦当劳大叔,这种变化实际是在表示科学本身也不过是工具而已,让你哭就哭,让你笑就笑,没有一点自由意志。


    自由高于善恶——基督教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如果说科学关注物质,神学就是关注灵魂。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灵魂,正因为人类有灵魂,所以人是高贵的、有尊严的,不能像动物一样被虐待,不能拿来做“Experiment”。牧师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个“选择”的重要,选择就是自由意志,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永恒的主题。我想引用一下《亲爱的叶莲娜 谢尔盖耶夫娜》里面巴沙对上帝的看法,这段对话完美的诠释了神父对自由的看法。

    《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特别牛逼,上大学时候看的

    巴沙:“如果说恶源自上帝,那么他不是尽善尽美,如果说恶不是源于上帝,那么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是不是?那么再进一步说,谁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不接受上帝,而是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罪恶。为什么会有罪恶?该由谁来负责?”

    叶莲娜:由谁来负责?

    巴沙:我们!上帝给了我们自由。明白吗?自由!他并不打算把我们做成奴隶,强制我们向善。我们不是乌合之众,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它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在善恶之间选择。

    别尔佳科夫认为,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自由地接纳基督——这是基督徒全部的尊严,是信仰,也是自由的全部意义。”不能把自由与善,与真理、与完美、与幸福混为一谈。自由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自由就是自由,而不是善。所有的混淆自由与善,混淆自由与完美,都是对自由的否定。强迫的善已经不是善,它可以再生恶。自由的善,这是唯一的善,它以恶的自由为前提。自由的悲剧就在于此。

    上帝的顶光

    Alex和神父的谈话中表达了他的“一心向善”,而神父则强调要忍耐和等待。“Instruct thy son and he shall refresh thee and shall give delight to thy soul.”神父之所以反对“治疗”因为他是一个信徒。如果上帝给了人选择的权力,那么人,或者说科学,有什么权力把它剥夺呢?

    代表上帝的自然光

    代表理性的蓝光

    光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神父和Alex的对话中,光源是两个人身后的顶灯,仿佛上帝的启迪。治疗结果的验收是在一个只有很小细长条窗户的类似于堡垒的房间中进行的,开始时有自然光照进来,屋子里很亮、很温暖。当验收开始时,窗帘缓缓落下,一束象征理智的蓝光打在Alex身上,在这间屋子里,科学代替了上帝。

    不太和谐的牢房

    Christ Unlimited

    但此片的主角并不是神父,而是Alex,重要的不是神父怎么想,而是Alex怎么想。他真的信Church of England吗?我想他确实是一个信徒。影片中有一个内政部长走进Alex牢房的镜头,如果按照电影语言的环境既是内心理解,牢房墙上挂的十字架明白无误的表明Alex确实是基督徒,但同时墙上还有色情照片和路德维希范的雕像,有点不太和谐。如果把Alex的牢房和他家里的房间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个房间的摆设并没有本质区别,同样是三件装饰:Herman Makkink的作品 Christ Unlimited,裸女和画着路德维希范的窗帘,这也暗示了监狱生活对Alex的内心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但Alex显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基督徒,他对圣经的幻想都是前基督教时代的,比如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在战场上疯狂砍人的蛮族勇士,妻妾成群的犹太人什么的,但这些也确确实实是旧约的内容。新教和罗马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允许教徒自己来解读圣经,而非通过神父。从新教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从自由的解读圣经开始,那么为什么Alex不能用他的想法来解读圣经呢?

    很多人认为《发条橙》是自由意志的赞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库布里克就太简单了,《发条橙》就应该是一部宗教片了,库神当然没有这么肤浅。


    啥自由不自由的,能为我所用就好——政治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政治既不关心物质,也不关心灵魂,政治只关心结果。“We’re not concerned with motives, with the higher ethics. We are concerned only with cutting down crime and with relieving the ghastly congestion in our prisons……. The point is that it works!”

    影片中有权力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典狱长、医生、狱警、内政部长都是没有名字的,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权力的身份出现的。在Alex进入典狱长房间后,典狱长是这么说的:

    “I don't suppose you know who that was this morning, do you? That was no less a personage than the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and what they call a very new broom.”

    对于别人来说,内政部长就是内政部长,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权力。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会对权威人士说张司长,李局长,王总等等等等。在正式场合我们不习惯叫名字,没有title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儿,因为和没有权威的人谈工作是一件白费功夫的事。当带着title的人出现时,他的意志便不是个人意志,而是权力的意志。同样,权力眼中也是没有个人的,而是工具。挑选试验品时内政部长的问题不是:“who are you”,而是“What crime did you commit. ”回答问题的也不是Alex,而是狱警代他回答。内政部长不关心他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找一个有意愿配合的罪犯,Alex愿意配合,又是一个重刑犯,这就够了,没有继续挑选下去的必要了。

    line就是权威

    同样的,其他有权力的人也并不把Alex当做一个人来看,对于典狱长来说,犯人只是一个数字,是他向位高权重的人讨价还价的筹码,更多犯人,更多预算而已。对于狱警来说,Alex是一个机器,站在那儿,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闭嘴,仿佛都有一个开关,而这个开关掌握在狱警手里,恕我直言,他应该挺享受这个权力的。

    既然权力如此重要,那么代表权力的人应该有自由意志吗?理想的政治家是没有个人意志的,比如说克林顿莱温斯基这破事儿,如果克林顿不是美国总统,他也不至于被搞得这么惨。当然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意志库神已经在《奇爱博士》中讨论过了,在《发条橙》中并不是重点。

    从舔鞋底到喂饭

    而当Alex自杀未遂后,内政部长再次出现了。这次亲切了很多,他为讨好选民而来,甚至和Alex称兄道弟起来:“if I may call you, Alex?”这回他不再以部长的身份说话,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帮”Alex。他告诉Alex他叫Fredrick, Alex也不客气,直接昵称他Fred。Fredrick是典型的德国名字,让人联想到元首的偶像,弗雷德里希大帝。西方政治家只有一个顶头上司就是选民,而他们只尊重作为群体的选民,而非作为个体的选民。为了选票,内政部长向Alex许以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只要Alex可配合他。在Alex答应了“be instrumental in changing the public verdict.”以后,内政部长很高兴的说“I understand you're fond of music. I have arranged a little surprise for you. ”

    大音响惊喜

    然后在《欢乐颂》的歌声中,记者们一拥而上。这个举动有两种解释。第一这可能是个误会,内政部长并不清楚对Alex来说《贝多芬第九》已经成为一种折磨了,马屁拍在马掌上了。另一种可能是内政部长已经安排紫色头发的女医生“治好”了Alex听不了《贝多芬第九》的毛病,但Alex还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A little surprise”。总之Alex这回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是开始幻想和一个金发美人做爱。“I was cured!”

    怎么就织好了呢?怎么治好的不得而知,但他肯定不是被上帝治愈的,而是被内政部长治愈的,这又是一个讽刺。


    从反抗者到帮凶——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内政部长代表右派政治家,作家代表左派政治家,但其实不是。作家代表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是指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的知识分子,前面提到的医生不在此类,关注精神的神父也不在此类。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天生反骨,是天然的造反派,必须跟任何当权派斗争到底。他们的武器是笔,所谓谁打我我骂谁。当Alexyi意外的来到作家家中时,作家满心欢喜,终于抓到现政府的把柄了,看我怎么来搞你。“The people must know!

    但当作家发现Alex就是到自己家抢劫强奸的小混混时,革命理想在个人恩怨前瞬间灰飞烟灭。作家的报复还是利用Ludovico疗法的副作用,一下就变成了他所反对的现政府的帮凶。这里也挺讽刺的,精神的迫害直接导致了Alex跳楼自杀,肉体消亡。本来作家应该是引导人精神的,结果却消灭了人的肉体,这是库布里克式的黑色幽默。

    结果怎样自不必说,作家自然是被内政部长干掉了,“We put him away where he can do you no harm.”内政部长的政策确实受到了质疑,政府的支持率也大幅下降了,但这和作家没有一毛钱关系,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他的文章,而是他把Alex搞跳楼了。

    最没用的就是知识分子。


    老百姓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作家说:“We must let the people know!”人民真的不知道吗?人民什么都知道,人民知道了会做什么呢?Alex的父母把他赶出家门;曾经欺负过的流浪汉把他暴打一顿,还把包裹抢走了;曾经的同伙把他打了个半死,这就是人民。当人变成了人民时,就更没有自由意志了,人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只关心占别人便宜,欺软怕硬。这点作家倒是没错说:“That is why they must be led.”

    人民就是欺软怕硬的乌合之众

    如果人民都不在乎,那么自由意志还有什么用呢?


    红、白、蓝——左派和右派

    在政治上,红色和蓝色常被用作政党的颜色。美帝民主党是蓝色,共和党是红色;英国保守党是蓝色,工党是红色;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切都是红色的,那蓝色自然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了,演习时候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都是红军,必然会战胜万恶的蓝军。

    《发条橙》的片头字幕是红蓝两色,所以颜色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之一。

    奶bar

    时尚

    第一部分Alex和他的朋友们(Droogs是原作者Burgess根据俄语друг发明的词)以一身白衣出场,配黑色靴子和黑色帽子,他们出场的奶吧也是黑白颜色为主。一切颜色浅到了极致都是白,深到了极致是黑,所以黑白是最纯洁的颜色。书中Alex的年龄是15岁,Teenager,还在上学,黑白的颜色也代表他还没有被世界“污染”。

    蓝色

    红袖章

    当Alex进了监狱后画面逐渐变蓝。狱警、囚犯都穿深蓝色的衣服,象征保守主义对犯罪惩罚为主的态度。后来Alex戴上了红色袖章,这显然是工党的象征,是转向左派的符号。在Alex作为“蛮族勇士”的幻想中敌人都穿蓝色,战车也是蓝色,可以理解成Alex把监狱和保守主义视作敌人。而在他妻妾成群的幻想中床单的背景是橙色为主的暖色,在色环上与蓝色相反,也代表他对激进的左派价值观的认同。

    鸠占鹊巢

    当Alex回到家后,家中来了一个鸠占鹊巢的“新主人”,新主人穿红,站在红墙前显然比穿蓝色的Alex更能“融入环境”,红色也排斥Alex。

    除了红蓝外,色环上红色的相对色绿色和蓝色的相对色黄色也都是重要的元素。

    橙色睡衣

    绿色台球桌

    作家在雨夜见到Alex时穿橙色睡衣,这是他左派政治立场的象征。但是当他折磨Alex时,房间的主色从明亮的白色变成了深色,作家穿上了黑色外套和浅绿色衬衫,前景变成了绿色的台球桌,他的朋友在玩弄红色的台球。这是左派作家(红色)走向自己的反面(绿色),并且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象征。

    黄色领带和口袋巾

    最后一次内政部长来看望Alex时穿了黄色的衬衫和领带,口袋巾也是黄色的,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这也是右派政治家(蓝色)走向自己的反面(黄色),并且也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暗示。

    片尾字幕的颜色就丰富的多了,红色蓝色绿色粉色的非常好看,世界彻底乱套了,沉浸在一种库布里克式的疯狂中。

    库布里克真的是神,拜!

     6 ) 再吮发条橙

      19世纪60年代,当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的时候,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以他特有的敏感将这个题材纳入到创作中。1962年,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发条橙》横空出世。这部中篇小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始终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这必须归功于是斯但利·库勃里克于1971年拍摄同名电影《发条橙》。

    老伦敦人喜欢用“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如“发条橙一样怪”。

    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

     

    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


     

    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70年代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即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既重视行为本身,也关注内在认知过程在导致障碍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它发展了原始的行为治疗理论,成为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远远超过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治疗效果。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

     

    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解答。但是我们能通过《发条橙》感受到自己的倾向,就是拒绝成为政府和科学机构的实验品。《发条橙》在心理学上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如亚历克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的惊人迷恋(他认为音乐的神圣不可玷污性,进行强奸的时候有贝多芬的音乐相伴),“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电视、音响产生的大量“符号”)对人们的产生的影响等等。国内对这不影片和原著介绍并不多,这并不能影响《发条橙》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吮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语)。

     7 ) 发条橙与福柯

    1972年,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制作完成,讲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浪荡小混混被关进监狱,又参加改造暴力倾向的治疗,最后回到社会的一系列故事。

    1963年,福柯发表《临床医学的诞生》。1974-1976,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相继开设《不正常的人》以及《“必须保卫社会”》系列讲座课程。1975年,《规训与惩罚》出版。1976年,《性史》第一卷出版。

    之所以将《发条橙》与福柯的写作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均讨论许多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种种关于权力、伦理、人性、生活的重大议题。可以说,福柯的写作与《发条橙》互为注脚。

    (1)医学化(medicalized)社会的形成或惩罚的医学化。福柯认为,西方社会自17世纪以来,许多原本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权力问题或是法律问题逐渐被医学化。以犯罪学的兴起为例,认定罪犯是否犯有精神疾病成为认定惩罚标准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可以从多方面的医学指标予以检测。因此,惩罚与治疗逐渐交织在同一个点上,即,惩罚罪犯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威慑和宣布王权的不可侵犯,而是“治愈”和改造。监狱成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场所,换个学术点的词,就是“重新社会化”的场域。电影《发条橙》之中,新任内政部长推行所谓“Brodsky"疗法,试图用精神治疗的方式来代替监狱的改造。这个疗法通过注射某种药物,并配合持续不断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实验对象对于暴力和邪恶产生身体本能的排斥,以至于每次当实验对象试图采取暴力行为的时候,其身体会自动阻止其行为。此原理,让人想起奥威尔在《1984》之中所提到的“思想停止”改造,即当任何反对当权者的念头产生时,思维会自动让其停止。不过 “brodsky”疗法不同于“思想停止”的地方在于,它采取“身体”对抗“思维”,一反基督教传统下笛卡尔“身/心”二分哲学中,由思维控制肉体的做法,而让身体形成布迪厄式的“habitus”以控制人的社会行为。电影虚构的这种疗法,看似荒诞,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惩罚的医学化倾向,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不能不说十分深刻。

    (2)权力的问题。所谓“惩罚的医学化”实际上乃是权力机制的新形式。权力不再通过仪式性的断头台来炫耀其威严,而是无微不至地渗透进入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思想的角落,不停的注视着我们,检查着我们,解剖着我们。“发条橙子”的隐喻很能说明权力的这一特性。一个由发条所控制的橙子,和其他橙子一样,有黄色的果皮,酸甜的果汁,它有任何一个普通橙子的一切物质特性。可是,他是由发条所操纵的。这个发条,直接连接着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我们每个公民,难道不都是发条橙吗?Alex是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的最大受害者。正如那位作家对Alex所说,A Victim of the modern age.他出生在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r)》一书中曾经研究过6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为其融入“主流文化”设置了巨大的文化障碍,最后他们多半成长为《发条橙》中Alex和他的那些同伴们一样的叛逆青年。Alex的叛逆最终让其关进了监狱。他最后被选中成为实验的对象,通过治疗来改造其犯罪的倾向。可是医生和当权者关心的并非Alex本人,而是通过这个实验成果来扩大其政治支持率。可是当他出狱重回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被家庭排挤出去,被以前欺负过的老乞丐和陷害他的同伴们毒打。最后,以前被Alex打断双腿的反对派作家用音乐折磨他,并利用他作为反对执政党的武器,逼得他只能“鹰击长空”一死了之。可是他却没摔死,静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内政部长的慰问。骗取其一张笑脸和一个握手以挽回执政党失去的选民支持率。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Alex的死活,所有的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当Alex一脸僵硬地出现在镜头前,我们分明看到一只被社会权力机器所操纵的发条橙。

    (3)自由的问题。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然而我们一出生却被沉重的锁链锁上。被囚禁在权力机器中的发条橙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在电影中,监狱里的牧师曾经反对对犯人采用“brodsky"疗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做出选择。新疗法剥夺了人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将一系列所谓“正确”的行为标准强行注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如果国家能够决定你的一切,那么这与法西斯主义有什么区别。当20世纪上半叶那些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革命者试图通过国家专政的方式来创造 “新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永恒的自由和“善”被培养出来,而是无尽地监禁与对人自由的剥夺。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很有寓意的,内政部长拿着叉子一口一口喂Alex,同时许诺给他最好的医疗和高收入的工作。集权主义国家,就像慈父一般照顾自己的国民,从摇篮到坟墓,你不需要忧愁,一切都为你安排好了,你要做的只是用你的自由去交换这一切。有人会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可是你却永远不能下地走路了。

    福柯在《反法西斯的生活艺术》中说到,“不要迷恋权力”。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味深长。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回顾了康德那篇彪炳千古的《什么是启蒙》的短文。康德曾经认为,是人类的懦弱与懒惰,阻止了人类充分运用理性。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理性与道德不断质疑那些强加给我们的枷锁。福柯以一生的研究向我们证明,西方理性的滥用,只会导致某种法西斯的独裁政体出现,人类的反抗与自由将被工具理性的泛滥所吞噬,我们的反抗,甚至也成为了加强权力机制的重要方面。(见《性史》第一卷)。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巨大而冰冷的钢铁牢笼时,是不是依然有可能能够求得自由?福柯从来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行动纲领,然而,他认为,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康德不断质疑的批判精神,同时将这种质疑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然还存在实现自由的可能。《发条橙》同样并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牢笼的办法。电影最后的超现实画面,让人看到的是更多的悲凉: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静候在路旁,雪地里,Alex和一个金发美女在xxoo。人类的利比多永远掩藏在衣冠楚楚的表象之下。人类社会似乎只能有两条出路:要么成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要么变成衣冠楚楚的权力机器。

     8 ) 细读浮离心理意识与意志性精神

      该戏以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为展示主题。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走来,自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接近实证科学而远离思辨哲学,引入的实验方法也声光化电一应俱全,当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欧洲吸引大批追随者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则在美国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有广泛影响,以厌恶疗法来改变社会的“不良分子”便是其应用之一。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将想要矫正的某种不良行为及其冲动跟一种造成强烈负面感受的刺激条件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传统的打骂小孩的教育方法,或者把小狗狗的头按在地毯上的屎baba上再猛击其臀并伴以怒吼喝斥的方法。“厌恶疗法”在很多心理疾症的治疗中依然广泛使用,在那些把同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或者危害社会的败德行为的国家,至今依然对同性恋倾向者使用爱力克斯所接受的疗法。

      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斯金纳(B. F. Skinner),曾有一部乌托邦小说《桃花二村》(Walden Two)描写通过严格行为控制所缔造的理想社会,其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质疑“人类生而自由”的信仰,倡导通过科学方法矫正人类行为以建设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该书一出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列为二十世纪最可怕的五十本书之一,《发条橙子》在这时候拍摄出来,当是库布里克对于“行为矫正”科学与政治合谋贩卖乌托邦选票的严重警告,有鉴于电影的深刻描写与广泛影响,《发条橙子》现在也作为心理科学的重要教科书材料而广受研究讨论。

    [贝多芬万岁] 关于不良青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的事情,看起来有点蹊跷;而当年一众纳粹恶魔都是古典音乐的热烈粉丝,对这一事实却似乎历来少有人心生疑窦。那《第九交响曲》这首贝多芬的世界大同之颂歌,曾作为纳粹德国的准国歌唱响所有重要的场合,不知又叫人作何感想呢?我们不用探讨音乐有没有阶级性、或者一片乌云是否能永远挡住太阳光辉之类问题;按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提醒,贝多芬的一生,是狂暴激烈的一生,情感上和肉体上都如此,也打架斗殴也狂醉狂饮,他那奔泻的音乐激情正是他本人内在生命力量的延伸,这种力量以肉体表达出来无疑就会是“暴力”,就是要掐断谁谁谁的脖子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你有没有觉得爱力克斯那个略微颔首却向上瞪着眼睛的恶作剧的招牌表情(就是片头第一个画面),其实正是海报上面贝多芬的招牌表情?也是左派作家后来神经质地报复爱力克斯时的表情?爱力克斯睡懒觉那个早上,妈妈在外面叫,我们听见他在回答,却只看见墙上的贝多芬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难怪那个厌恶疗法的名字叫“路德维科”,跟贝多芬的名字“路德维希”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啊!

    [你今天陶冶情操了没有?] 著名电影学者费雯·苏布恰克在其《发条橙子》专论《装饰作为主题》一文中,条分缕析本片所有装饰元素的呈现,发现那些有暴力出现的场面都伴随着艺术作品,而那些严格组织化、机构化的场景(监狱、医院)则是艺术品严重缺席或者只有伪劣的艺术品登场(爱力克斯父母房间),指出库布里克借视觉元素强化了原小说仅仅暗示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艺术和暴力的冲动都是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反社会冲动,一个造就艺术家,另一个造就犯罪分子。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讲了很多艺术和“力比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方程式里又加上了暴力因子,终于在猫女士的名为“健康庄园”的郊外家中,艺术、暴力、色情突然三合为一,一边是巨大的阴茎雕塑“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一边是标志抗争精神高尚情操的贝多芬胸像,当双双同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就有墙头上的色情画,伴随那俯冲而来的阳物,开放在猫女士高潮般张大的红嘴里……那波普艺术绽放的场面好不怪异啊——注意,猫女士那些色情画,有一幅描绘的姿态跟作家妻子的衣服在乳房处被剪开两个园洞的姿态一模一样……

    事实上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暴力色彩,作家、政客、媒体、警察,一个好人也没有;但我们没有空间展开来探讨为什么监狱长的话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路不是走出来而是下操一样踏出来的这类有趣的问题了(他碰巧也有希特勒一样的胡子,只在看到半裸的女人时脸上现出情绪的征兆)。今天,有很多人看了《发条橙子》后,说它的暴力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其实不算什么。不知道我们是更进步了还是更不如从前?

    [爱力克斯遗产] 小说《发条橙子》在1962年出版之后已经引起青少年亚文化圈的追捧,电影一出,伴着一片争议即迅速成为西方反文化的抢手货,四十年后所谓“邪典崇拜”至今不衰,《维基百科》有一个词条“跟《发条橙子》有关的流行文化现象清单”,其中有名有姓的乐队、词曲、影视、游戏等一百四十个。
    这些代表“美”和“高尚情操”的古典音乐来陪衬暴力的厮打和强奸的肆虐,把小说中描写的不良少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音乐这一角色特征推广放大,让美好的音乐成为犯罪的共谋,这就过分了,比他在《2001》中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衬托太空旅行的无聊要过分一万倍,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变质了,使得观众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摆平自己的立场:是跟着轻歌剧和进行曲的唱和来对暴力性侵犯咬牙切齿?还是在弘扬博爱的《欢乐颂》大合唱中与狼共舞?我们只好象治疗中的爱力克斯不堪忍受纳粹电影使用的贝多芬音乐,歇斯底里地狂呼:这是罪过!这是罪过!

    [我爱爱力克斯!] 电影沿用小说的爱力克斯第一人称叙述,以“你的朋友、卑微的叙述者”直接跟观众对话,把观众不知不觉沦为他的同伙,仿佛一个巨大的玩笑,库布里克用前半段叫我们在爱力克斯毫无来由的暴力面前惊骇万分、目瞪口呆,后半段又令人心碎地叫我们对他万分同情起来。如果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在糊里糊涂着在他后面目睹他享受行凶作恶的舞蹈快感之后,尚还有能力如梦方醒地抗议他的暴力凶残,那么电影后半部分,从爱力克斯被同伙陷害、入狱、到被“治愈”获释、被父母抛弃、被作家逼疯自杀的过程,我们就一步步滑进彻底同情甚至认同爱力克斯的必然位置上去,把他真当自己的朋友、为他欢喜为他忧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永远(比别人更)高尚、一向(比别人更)善良的观众,跟一个打架动刀强暴的恶棍竟突然画上了等号!如果你看见爱力克斯边跳边唱地强奸作家妻子时,还能暗骂一句这小子真混,那么当片尾字幕滚动,高饱和色彩背景下再次响起金·凯利《雨中曲》的原版美声,你就真的不知道应该心情轻快地跟随那曼妙节拍,还是应该把那段强奸的场面回忆得历历在目;你既想放声高歌,又觉得一切歌唱都是罪恶……库布里克挑战了所有人,何况那些暴力场面,都有舞蹈般的优美与精确,那段废弃赌场里比利男孩们轮奸未遂的戏,十足是一场俄罗斯经典《四个小天鹅》,而那段水边殴打同伴、大逞威风的慢镜头戏,更如一出水上花开的芭蕾,如《2001》中太空穿梭机的翩跹往复。对了,爱力克斯在水边高举棍子、飞跳空中的仰角画面的姿态,让很多人都认出来了是四百万年前《2001》里面那个扔骨头的老猿猴……

    由于有些人天生神经脆弱、或者太急于显示自己的道德水准、或者确实对暴力和色情的意味深深厌恶——总之有些善良的人无法看完《发条橙子》,而那些坚持看完的人除了少数作呕吐状外,其他的应该说都接收到影片传达的这样的讯息:宁做拥有自由的坏人,不做只能机械反应的好人。库布里克和伯吉斯自己也支持这样的说法,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库氏声言本片的核心思想有关人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面对善与恶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是否还具有人性,是否变成上发条的橙子?”这个思想经由监狱牧师之口曾两次表述过,所以掩在漫画般形象后面的这位监狱牧师,其实代表了本片的道德声音。牧师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觉得人们应该在宗教的感化下(或者他的说教中)弃恶从善,好显示神的力量。然而在世界历史之大恶面前,不但道德经常是无力的,神灵基本上也都很失败,所以该监狱牧师最多不过是个忠于职守的员工,在司法部长面前,他的声音被放在小数点后面很远,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我们同情爱力克斯,因为我们看到更大的、更无情的暴力控制了他,那就是普通人性中的日常暴力,和这种暴力的最高表达形式:国家暴力。国家当然是一个暴力机器,马克思(列宁)就是这么说的。人类以暴治暴的传统,谁知道始于太虚混沌的哪个年月,反正剁手挖眼、株连九族这些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现代监狱作为代表国家、将暴力彻底合法化的机构,其血腥程度跟剁手剐足相比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暂且不论,初入监狱的爱力克斯被剥夺个人所有,详细记录备案似乎很有尊重私人财产的意思,扒光全身、检查肛门也可以解释成表现进步的文明卫生;但是监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变成一个数字,把独一无二的尊严这属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夺走、践踏,却煞有介事随时准备奉还那些鸡毛蒜皮的随身小物件,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巧妙欺骗。那可爱的牧师,一口一个“个人的选择权利”,却那么顺畅地一口一个“655321”称呼那叫做“爱力克斯”的人,想一想他的脑筋要被洗多少回才能让他念顺那组数字呢?

    [依法科幻,依法现实] 我们快说到监狱和法律该怎么对待“人”了——哪怕是犯了罪的人,毕竟还是人,这就扯到法理的哲学内涵、惩罚的道德依据、如何以集体的名义报复个人、远古的以牙还牙到底是不是法制的天理等等,又啰嗦又麻烦,电影《发条橙子》如今在英美犯罪学、法理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被高频度使用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最好回到电影,暂时忘掉罪犯爱力克斯被司法部长用勺子喂汤的场面;我们在说一部科幻片对不对?

    事实上《发条橙子》中的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现实,这就是人类以意志为主的行为。

     短评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5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1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19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21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2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26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3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4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4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4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4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4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50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我完全康复了”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5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1小时前
    • 🐷🐷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