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第九区

    第九区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09

    主演:沙尔托·科普雷,詹森·库伯,娜塔莉·博尔特,茜尔雯·斯特赖克,约翰·萨莫尔,威廉·艾伦·扬,尼克·布雷克,杰德·布罗菲,路易斯·米纳尔,瓦妮莎·海伍德,玛丽安·胡曼,维多利奥·莱奥纳迪,曼德拉·加杜卡,约翰·范·肖尔,斯特拉·斯廷坎普,戴维·詹姆斯,肯尼思·恩科西,蒂姆·戈登,莫尔内·埃拉斯姆斯,尤金·孔巴尼瓦,赫棱基维·马德拉拉,西雅邦加·拉德贝,梅尔特·西贝尔哈亨,安德勒·奥登达尔,尼克·伯莱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复身犯

    • HD

      科洛弗档案

    • HD

      银河守门员

    • HD中字

      逃出克隆岛

    • HD中字

      剧场版假面骑士利维斯:战斗家族

    • HD

      剧场版假面骑士零一REAL×TIME

    • HD

      科洛弗悖论

    • HD

      守望者(2009)

     剧照

    第九区 剧照 NO.1第九区 剧照 NO.2第九区 剧照 NO.3第九区 剧照 NO.4第九区 剧照 NO.5第九区 剧照 NO.6第九区 剧照 NO.16第九区 剧照 NO.17第九区 剧照 NO.18第九区 剧照 NO.19第九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90年,一艘巨大的飞船出现在地球上空,人们惶恐不安,却又分外好奇。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等待,外星飞船始终没有动静。人类终于小心翼翼靠近它,强行走进舱内,结果发现了不计其数的外星人。他们形容丑陋,宛如虾子,而且健康状况极差,虚弱无力。原来这是一群来自外星的难民,他们最终被地球人接纳,并隔离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片区域内生活,此地名为“第九区”。经过长达20年的繁衍,外星难民的数量扩张至180万之多,且和周边人类的矛盾冲突不断,越来越多的人类呼吁将“大虾”赶出地球。  MNU(列国同盟组织)经过磋商,决定将外星难民迁移到更为偏远的区域。MNU外星事务部门的特工威库斯(Sharlto Copley 饰)专门负责搬迁工作。威库斯在动员过程中傲慢随意,与当地居民冲突频频。最终,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外星人的神秘流体将其感染,威库斯慢慢变成了外星人的模样……

     长篇影评

     1 ) 身份的焦虑,以及绽开金属玫瑰上若有若无的一丝甜味

    有些路是不能回头的,变成异形就是其中之一。

    我先想到了这句话,然后再想想,尤其是想到片尾那朵金属制的玫瑰花时,便又想要将这话给抹去了……其实可能确有一条回头路,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就好像一切希望都只是过程,唯有在结果不明、目的未知的情况下才能存在;那些能够表现希望存在的电影,它们多半是好的,至少可以让人在允许任意泼洒可能性的联想中回味。

    我和Neill Blomkamp并不熟,不知道9区还会有些什么新故事。约翰内斯堡本身是我极为向往的一个城市——我听很多人说南非极乱,黑人的性格极度凶残,但我并没有亲见:告诉我这些的这许多人,他们也并没有亲见,只是还有些没有亲见的人告诉了他们——少量的来源造成了广泛的印象。

    那些来源是媒体,就像异形片以及父母、老师、书本、电影和音乐自小告诉我们的那样:外星人多半来者不善,丑恶的多半是邪恶的,陌生人多半不值得信赖,岳父的话多半要听……我们自以为见识太多,哪知我国特色的经验实用主义往往最容易迷蒙我们的双眼。无论是片中主角Wikus,还是座下观看影片的众生,对于自我自身于社会,无一例外存有一套成见般的认定:如果它不曾颠覆,那么我们大多可以享有愚钝的幸福;如果它被迫颠覆了,那只有警醒之后的无尽痛苦——《District9》中是这样,《1984》亦是这样,《夜访吸血鬼》如此,《变形记》也还是如此:几个杂乱的例子,无非是想阐明”我竟非我“的困惑。不管是无奈、被迫还是自愿,当你即将成为少数,被逐渐孤立在几个多数之外:在那过程中,脚踩边缘,被曾经鄙视的排斥,被曾经亲近的背叛,无论是人还是外星人,对所有生物的信任都殆尽,唯有力求自保的信念在支撑一具即使在哲学命题上也早已非我自身的躯体……想想那种心情,倒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这片子讲的真的不是异形,是寂寞。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讲: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9区的内在,表现的恰是如此的焦虑:Wikus先生最初急于扮演一种合群的身份,甘为城管队长,带领武装小队组织搬迁工作。即使到感染脱逃之后,开上高科技动力装甲VS暴走之时,原来的面具也还留下小半张:不过,这个运气极好(也可以说是极坏)的人在事发74小时的那会儿多了一种新的认同,或者说是释怀——是幸运的事,因为这运气极好的人,开始逐渐习惯异形身份了。

    另一方面,外星人也存有同样的焦虑。他们开着巨型的母舰,有着卓越的外星科技,却又不幸虎落平阳,沦落到贫民窟中任人宰割(这个形容放在片中实在太过恰当,除了被白人欺压外,当地的少数恶劣黑人还吃他们)。其中一些随波逐流,少数精英却时刻梦想着回归母舰,为此他们甘愿被人辱骂、凌辱甚至射杀,只要他们秘密维护着的计划仍在进行中,种族可以复兴,个体的死亡也无需畏惧。

    再一方面,Wikus的岳父、MNU的佣兵们、9区的黑人帮派、主角的夫人……影片也试图表现他们的焦虑,或多或少:这些都是对画面内各个角色所做的诠释,在那些看上去杂乱又琐碎的细节上,焦虑的光芒就如电磁脉冲枪的发射一般闪耀,矛盾冲突蕴育在所有的种族、集团、民众和个体之间。整个约翰内斯堡的焦虑心情,就像那些悬浮在半空中的巨大母舰,伴随着时刻不停的DV视角、新闻报告、事后采访和监视器记录一道,随电影胶片的转动摇摇欲坠着。

    再稍谈谈9区的外在。特效部分,由于本身使用了如同《死亡录像》《苜蓿地》及《女巫布莱尔》那样的仿真伪记录片风格,就特别注意不去制造太过好莱坞化的火爆镜头。早期特效的亮点在对于蟑螂星人的糟糕生活的刻划上,点缀一些主角变形时拔指甲、掉牙等等很疼的镜头作为调剂;中期入侵MNU基地,外星脉冲枪的强力结合影片本身刻意营造的、故作真实的气氛,没有极度夸张的镜头,但却能让人耳目一新——基本上,就和玩《辐射2&3》时的感叹类似:火药武器果然是不敌电磁武器啊..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个个像气球一样血肉横飞,还让人觉得像在看新闻的感觉。除了主角的运气过好让人颇有微词之外(谁让他开启了主角模板呢..),紧张度和热血度皆是完美。后期机甲战让人有EVA错觉,或多或少会去联想到同步率之类的东西:机甲设计偏真实向,金属感和质感十足。可惜这里出现了一些应用上的Bugs;佣兵的装备在外观上很让人满意,但在实战效果和战术布置上却过于科幻和大片化了;机甲的能力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共有三处,但均可补完后再解释,这就不剧透了)……演技上,Sharlto Copley很值得一提,虽然是半路出家之人,但演出上却能配合9区本身的题材,表演出十分自然、真实的效果。全片的镜头基本围绕他展开,甚至可以说Wikus是本片的唯一主角:对于3天时间内的心理、身体、身份转变,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恰到好处。前期的企业齿轮酸味、发现身体变化后的黑色苦味,折臂断指之时的腥辣血味,看到电视中污蔑他与异形性交时的无言涩味,结尾目送外星人回归时的微微甜味……尽皆可从Sharlto利落到位的表情动作中品尝出来,尤其是,在影片末尾又闪回最初他即将从总部出发、拿出妻子照片那刻的甜蜜表情时:我竟觉得这已是完全的两个人了……当采访中说到”Wikus,在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死了“时,仿佛是瞬间替换了自身,生出一股余韵悠长的悲凉滋味:此刻片子已经无关科幻,只剩下对人世无常的感叹了。除此之外,Sharlto本人还是一部名为《Spoon》的片子的导演兼编剧,鉴于对9区的印象良好,此片大概也值得一看...^^

    据说Peter Jackson允了三千万给Neill Blomkamp,请他尽管随意发挥。结果便是这部9区——票房和口碑大家也看到,估计Neill在开机时曾有的焦虑现时也统统去了散了没了。至于Wikus,如果真得如约等上整整三年,会否在他栖身的破屋后面种满亮闪闪的金属玫瑰呢?

    倒也真期待看到这样的一圃花田。

     2 ) 对未知的恐惧让你变成怪物

    关于电影,确实如同之前很多评论一样,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每个人看完电影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悟,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高潮方式。不想提南非的种族歧视,不想讨论卡夫卡的《变形计》,也不想把大虾跟《卢旺达饭店》里的蟑螂联系在一起。整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主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与他妻子的联系。 男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弱,胆怯,缺少气场,女主算是富家千金,但我觉得女主应该也不是精明强干的类型。可悲的是这种性格的人有一个高层领导岳父,没有气场的男主甚至得不到一起去工作的武装势力的配合,士兵都不想理他。电影的叙事方式不比《记忆碎片》、《十二猴子》高明多少,各种老套剧情一起上。然而第一次让我有印象的,是男主被感染后,看到自己变成外星人的手臂,他说的是我要见自己的妻子。整个故事背景好像没有交代男主丧父丧母,所以看到这一段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男主被转移,被研究,要被拿来做解剖。这种感觉应该是绝望加孤独,当整个世界都站在你的对立面,要拿你做实验。我不知道在你们最孤独,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会去找谁,男主从被抓到逃亡,一直试图与妻子取得联系。这种性格的人,在他生命中妻子意味着什么。又或者是那对外星人负责亲情戏份,男主负责爱情戏份。他抢了一部手机,被岳母接到电话被训斥一顿。逃亡对于男主这种性格和能力的男人来说,太困难了。妻子对他来说就像一线曙光,或许这也是支撑他以这种形态活下去的最大希望。最终他接到了妻子的一个电话,我以为他永远不会与妻子取得联系。然而让我失望的是,妻子言语之中已经对他放弃。 我突然觉得,在这种处境中,一个人能依靠的还有什么。他十三年的好朋友避而远之,后面一个类似他父母的人说我已经认为他死了,他的妻子也对他放弃了。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与所有人的意见相左。那种孤独感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我并不想再争什么对错,只想有一个人来理解我,支持我,然而,并没有。男主后来接到妻子的第二个电话,他说你不要放弃我,因为我没有放弃你,我还想像以前一样抱抱你。我不禁哂笑,身处劣势,焉能说出这番话,倘今日变异的是对方,这些话还可让人感动,如今说这些只让人觉得你蠢。这通电话也只是老丈人电话定位并活捉他拿来做实验的一个手段,这就不提了。 最后男主完全变异之后手里拿着的东西和妻子那边拿着的东西遥相呼应,这究竟是爱还是悲哀。

     3 ) 他者




    对于《第九区》这样略有深度的电影,无需动不动就说到人性,不必一思考就追问到终极,这是一部科幻影片的无法承受之重。我们不如抛开思维的惰性,回到当下,说说眼前,少谈些主义,多研究点问题。

    电影中,人类面对外星文明,最常见的就是表现出一种被迫害妄想狂,设定那些强横的外来生物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来毁灭地球的,而人类奋勇自卫,终于保得蓝色星球不灭;《第九区》里这种情形被逆反了,人类一变而为施虐狂,把那些星际难民当成蝼蚁,任意践踏、侮辱、杀害。应战顽抗表现了我们文明的自卑;而横暴施虐,则是表现了我们文明的傲慢。总之,面对外来者,人类总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总是焦虑的摇摆于两级,不能进行平和对话。

    外星“大虾”们的文明级别显然比人类更高,高到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抹去人类文明,但他们来到地球后,却成了弱势群体。原来他们社会的组织形态类似蜂巢,到达地球的时候母蜂已经死亡,失去了主心骨,所有成员只是凭着本能活着,各自为政,难以组织成具有威慑力的团体,弄得虎落平川龙游浅水,任人奴役。故事舞台选在了约翰内斯堡,黑人的地盘,黑人在历史上曾经被贩卖被歧视被隔离,现在面对草根中的草根大虾们,却翻身农奴把歌唱,犹如印度种姓隔离制度里的“贱民”变成了婆罗门,来了个身份大转换,成了作威作福的的地头蛇,黑人们对待大虾,犹如当年白人对待黑人一样,尽显傲慢与偏见。片中,不难看出,“大虾”取代了“黑人”,“黑人”升级成了“白人”,而影片主角从“白人”变异成了“大虾”,三重身份的置换为影片提供了足够的戏剧张力。

    最重要的身份转换发生在主角威库斯身上。威库斯靠着裙带关系担当大任,一开始很是得意,官腔十足。他对待外星难民是无关痛痒的,甚至是轻佻的,带着部队横冲直撞,强盗一样任意搜查房屋,任意杀戮,甚至把火烧外星人坯胎当烤爆米花,着实一副小人得志、草菅人命的流氓嘴脸。当他受到感染,上演变形记,“高等人”的身份逐渐丧失,终于成为大虾的一员,体验难民生活,不得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他亲眼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自豪感怎样发展成了文明的傲慢,甚至扭曲为文明的残暴,自认为高人(虾)一等的人类,喜欢安排他人的生活,充当临时上帝,面对他们认为的“低级文明”的大虾,政府要驱逐它们,黑人要吃他们进补,白人要肢解他们做实验,在地球上生活了二十年的大虾们根本没有享受到文明的雨露。――威库斯从天堂坠入地狱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变成“非人”后,他身上的人的劣根性被逐渐清除,倒是越来越有个“人样”了。――他顾念妻子,在逃亡中极力和妻子保持联系,表达对妻子挚热的爱,一心想回到妻子身边;他对红色高级大虾刚开始是利用,后来却发展为战友,产生了哥们义气,冒死促成大虾父子成功登上飞船。除了对人类文明的侵略性进行反思,影片还批判了资本的畸形扩张,为了研发外星武器赚钱,威库斯的岳父可以六亲不认,把女婿当成小白鼠来解剖实验,为了万恶的资本,人类对同类如同对待异类一般残酷,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文明的严重隐忧。

    《第九区》上映于2009年,剧中提到红虾父子会在三年后回来,也就是2012年,那是玛雅历中地球的毁灭年,如果玛雅人不幸而言中,人类漂流到外太空,成为寄居于别的星球的“他者”,会发生什么?不敢设想。

     4 ) 罪恶不休 续集不止

    从影片开始你将会感叹无数次的“我操牛逼”,但结尾那几分钟却可能把你搞哭。

    男主角威库斯,像变形记里的格力高尔一样变成了一只虫子一个异类。

    异类的前景通常都很糟糕,格力高尔变形后,他的家人开始还能精心照料他,看他好转无望就越来越不耐烦,后来甚至暴怒地追打他,直到最后冷漠地任他死掉;而威库斯更倒霉,本来岳父派给他一个驱逐第九区外星虫子的活儿,等于是当上了“第九区拆迁小组组长”,这基本算是升官儿的好事儿,却意外让他也变成外星虫子,连一分钟的精心照料都没轮上,他就被自己人诱捕,差点儿被活体解剖,然后是一连串的欺骗,出卖,围捕,追杀,搞得威库斯几乎崩溃。

    比格力高尔始终孤独幸运的是,威库斯在外星虫子里争取到了同伙——大虫子克里斯多夫,和他的天才幼虫儿子。威库斯帮助克里斯多夫父子修好飞船重返虫子星球,克里斯多夫承诺3年后将给威库斯带回能把他变回人类的药。这一系列事件非常激烈火爆,所以我预测你会和我一样,感叹无数次“我操牛逼”。

    等虫子父子开飞船走了之后,威库斯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在已成废墟的第九区里悲惨地捡垃圾为生,唯一令他撑下去的,就是他的妻子依然爱他,所以他时常会用垃圾做成小花儿,偷偷潜回曾经的家,把垃圾花悄悄地放在门口就离开。而他的妻子把所有的垃圾花精心收藏,并据此相信他还活着。很多牛逼的电影,都是结尾刻意拔高,用爱、正义、信仰之类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贴住无法解决的矛盾,让电影看似圆满结束实则滥俗烂尾,难得第九区用“爱的垃圾花”无言结尾,控制得当,没有什么慢动作死掉啦,大段煽情表白啦,一朵垃圾小花足以让我这样的妇女流泪不止了。

    当然啦,搞哭我从来都是很容易的事,我一向软弱,缺乏坚毅冷静的气质,这是我的自知之明。但自知之明不妨碍我一直以来在内心深处渴望、奢望,甚至是妄想、狂想着自己变强变大变得刀枪不入还无坚不摧。所以,我虽然哭了但我并不满意这个温暖柔软的结局,我中意的结局应该更加绝决——

    威库斯不断地偷送垃圾花给他妻子,但他妻子早已再婚,幸福快乐,和跟他一起时没什么不同。新丈夫升迁,她也为其操办惊喜派对,甚至派对的桥段都是当年给威库斯庆祝升职时用过的。

    人类一贯善忘,生活要继续,逝者如斯夫。那些悲伤的往事就让它过去吧。只有生者需要标榜自己善良高尚用情至深时,才把逝者拎出来使用一下,声情并茂地一次次讲述逝者的点滴,表情语气之动人,犹如影帝影后们练习多次信手拈来的获奖感言。

    与人类的失信冷漠相反,虫子克里斯多夫回来了,正如之前它所承诺的3年。但威库斯已对自私冷漠、卑鄙残暴的人类绝望,他放弃变回人类,登上飞船,飞向遥远的虫子星球,期待着那个陌生星球能比地球纯净美好一些。

    但是,请允许我再悲观绝望点儿吧,威库斯凭什么期许虫子星球纯净美好?虫子星球凭什么不能有个隔离蜥蜴或螃蟹的“第十区”呢?至此,你们可以期待续集了。从来没有正义的终结者,只有循环不尽的罪恶反复说着 I will be back……

     5 ) 《第九区》:贫民窟的百万ET

    我并不伟大,从没有想过如美式英雄般炸陨石拯救地球;我只想如一叶鸿毛那样留存于世上,这样我就可以重新将我那如天使般的妻抱紧,从她的唇上感受到那爱人的温情。但为了实现对一位外星人的承诺,一个回家的请求,我与全世界为敌。人类的美德通通汇聚于我一身,可我已经不再是属于人类一员。

     
        当爱一部电影的时候,需要抛弃所谓影评的种种规范,全身心地赞美它,《第九区》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热烈的欲望。电影披着科幻的外衣,其实不过是制片人一个小小的噱头。片中除了有外星人和巨大飞船两种形而下的实物而外,完全看不到过往那些涉及到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间的情愫。什么情愫?例如《ET》里的惺惺相惜的朋友之间的珍重;《世界大战》里的毫无情面的杀戮。过往的电影中,外星人要不就偷偷摸摸,在各类隐蔽措施的掩护下,从事着非法的或合法的行为;要不就光明正大充当地狱煞星的角色,为了某种资源或者惩罚人类的低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借口大开杀戒。无论哪一种,外星人一定比地球人高级,因为逻辑就是如果外星人比地球人低级的话,那肯定是地球人的飞船先飞到外星人的老窝里。《第九区》利用了其中一个小小漏洞,让外星人来到地球,并沦为地球上的最混乱最肮脏的贫民窟的居民。
     
        因此,导演很聪明地大量运用了新闻纪实镜头,显著的运镜手法就是采取大量的中远镜头的手持拍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也用到了很多手持,尤其是两兄弟遭遇宗教暴乱一段尤为明显。这种手法让故事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也让电影开篇的气氛甚为压抑。媒体现场直播下的暴力驱赶,让我想到了在英国殖民下的香港,曾经关押过大量偷渡的越南人,其性质是相似的:媒体发挥自己的传播力量大肆渲染,暴力机构在“相关法律”的支持下对这些非法入境的难民进行执法。《第九区》里,外星人难民与地球人混住在一起,每日并不是《异型》需要提心吊胆的事儿,而是地球上其他无数个贫民窟的事情:黑市交易、拾荒、肆意杀戮。这里卫生条件恶劣,几乎就是生活在垃圾堆上面。威库斯,暴力机构的形象代言人,也注定是牺牲品,亲手将外星婴儿扼杀于胚胎阶段。原来他也不过是个视外星人为畜生的一人,他那轻轻一拔氧气管,竟好似捏紧了观众的喉咙一般,呼吸不畅,让人窒息,没有人对他会产生好感。
     
        正是这种先贬后抑,电影的气氛也是从低潮走到高峰,节奏也一步步加快。但伴随始终的访问镜头却没有变化,这让电影后半段的纪实性镜头减少了,但依然保持和全片一致的高度的事件真实感。回到威库斯,其实变异前的威库斯并不仅仅视外星人为畜生,他是将贫民窟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不管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都必须从这个约翰内斯堡的都市中被除名。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法西斯的立本之道,人有高贵低劣之分,因此对于穷人,没用的人,即使不能全部人间蒸发,也得让他们从人类的都市世界中消失。这样的排外思想难道不是多多少少都存在于你我心中。电影并没有超越地球视野,也没有超越我们的想象力,它仅仅扣住我们内心的死穴,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贫民影像。

    至于之后威库斯和外星人克里斯托弗开始联手夺取黑色液体,就真的回到了的感觉了。逃亡,找寻出路,牺牲。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最惨烈的战斗都发生在人类和人类之间,无论是已经被外星基因感染的威库斯对抗MNU,还是区里的尼日利亚帮派和MNU的火拼,都是粉碎性的爆浆枪战。这一切是因为外星人的巨大飞船来到约翰内斯堡所引起的吗?也许这是个表面原因,但内在的驱动力还是人类群体的内部矛盾,阶级间的差异,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飞船的到来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威库斯的作用也正是从牺牲品开始转变为催化剂,一剂引发未来的人类思考的催化剂。这种意义不像末日救地球那样明显,那种牺牲过于张扬,过于直白,所承受的责任和光荣都大得无法光荣。然而威库斯的人类身份的牺牲,难道对地球没有一点儿好处吗?人类除了能够学会应对外在的灾难之外,是不是更应该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正在给自己制造社会性的定时炸弹呢?
     

        我们总是忽视着身边的矛盾,忙于为金钱和权利所奔波,甚至早已忘却了一些信念一点誓言。家在哪?情在哪?我们要回家,回到我们最初的家,于是,有了克里斯托弗这个“大虾”形态的外星人的回家的诉求。电影里虽然他是个外星人,其实在情感上与人类无异,因此的确又是一个不属于过往科幻片的范畴,这里克里斯托弗可以被替换为地球人,或者海底人之类的,不同在于形态,同样拥有的是二十年不变的归家心切的游子之情。威库斯在变异前是无法领会这样的情感的,只有当他成了被家所抛弃的人之后,他才能深刻地接受这样的情感,并决心牺牲自我完成外星人父子归家的心愿。最后的决战,甚为惨烈,更是让观众不忍心观看,那种撕心裂肺的与敌人决裂,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的强烈欲望,伴随着血浆、断肢,而缓缓升起的小飞船却让整个贫民窟洋溢着温情。
     
        也许最后镜头中的“大虾”外星人,正是威库斯变异后的外星形态。他摆弄着一个废弃的罐子掰成的铁花,在一个已经无法容纳他的人类世界里,继续着他对妻子的纯真爱情。

     6 ) 异类与异族——《第九区》中的人性

    为什么大部分科幻作品总是幻想两个星球战争的局势?包括《第九区》中人类与虫族的敌对。一个智慧文明对于另一个智慧文明的态度应该如何?无数的小说和电影都探讨过这个问题。

    小说《三体》和安德系列给出了几个逻辑。
    假设一个文明A在宇宙中发现了另一个文明B,B文明目前的发展水平低于A,但是进步速度惊人,可能会在几个世纪内超越A。那么A应该作出怎样的判断?
    B星球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
    我们暂且不谈善意的选项。假如它的倾向是恶意的,当它发展成熟超越A星的时候,A星面临的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那么,A星是否能够承受这个“假如”?这并不是吃西瓜还是吃苹果的问题,生死攸关。
    退一步说,B星是善意的。比如安德系列中的那个猪猡星球。人类的一位教授研究了它们许多年,一向谨慎和友善,最后却遭到了开膛破腹的命运。是猪猡族残忍吗?并不是。原来它们的生命形态与人类不同,开膛之后可以实现由动物到植物的形态转换。它们只是希望通过这场人类概念中的“谋杀”来帮助教授实现“升华”。每个星球的生态状况和道德认知都无法预知,如何确定B星的善意不会对A星造成损害?

    如果说各个文明有什么共通的地方,那么应该就是“逻辑”了。逻辑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基础。而从逻辑上来说,我看不出A星还有别的任何选择。
    摧毁或占领B星,这是逻辑上的必然。至于是否违背了道德?——这样的疑问,是基于何种道德的前提?A星的还是B星的?两个文明的道德衡量是否共通?如果不同,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星际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从来就是逻辑命题,而不是道德命题。

    但《第九区》有它特殊的地方。

    我的一些朋友看完后,都对虫族炸飞人类的场面而大呼过瘾。为什么作为一个人类却选择了外星人的立场?
    这里虫族和人类在语言上是可以沟通的,他们的行为和思考都符合我们的模式。看到虫族为死于生化实验的同伴哀悼,为回归家园的努力,对半人半虫主角的接受——我们忍不住感叹这些虫人真是比人还要像人。比人还要像人?好吧,不如说,它们就是人,除了虫子一般的外表——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对其产生认同感。

    这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地球故事。
    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殖民的比喻。人类对于虫族的行为都影射着历史上的暴行。为什么几百年前欧洲人可以对印第安人大肆杀戮?为什么德国人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为什么日本人会在中国犯下兽行?“猪猡”“虫子”等等是前者对后者的蔑称。正是因为对异族的非人类化处理——或者说对“异族”的“异类化”——才让他们杀戮起来可以残忍得心安理得。对于他们,这些跟杀一只狗和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辛德勒名单》中,作为一个德国商人的辛德勒为什么会保护犹太人?因为他在工厂里与工人有了沟通和接触,了解他们的背景,知道他们作为犹太人,首先是一个“人”。
    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一个种族与另一个种族,它们和平相处的前提必定是互相了解对方,碰触到其中人性的那个部分。外表可以千差万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人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第九区》中的虫族根本就是人类而非异类。我们是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情感观社会观创造了它们。这也是为什么比起那些政府军队,我们更偏向于虫族。因为在这个影片的描写中,我们没有看到前者人性的部分。

    但是这种偏向何尝不是危险和狭隘的。
    片子中几个政府官员为了几千万的利益要杀死男主的时候,恐怕大家都觉得义愤填膺吧?让我们换一个场景:我方的侦查员被敌方捕获,我们潜伏在敌军阵营的一个间谍被派遣执刑。如果不杀这个侦查员,他自己的身份就要暴露,那么全盘计划都会付诸一炬。杀还是不杀?
    前者是为了金钱,后者是为了革命。前者为人不齿,后者却每每受到赞美。

    是否只要动机够崇高,某部分人就可以夺取另一部分人的生命?
    你是如何判断动机的崇高性?同理,你又怎么判断自己道德的正义性?
    以此类推
    某个人类被外星生物附体,必须杀掉才能拯救全人类,杀还是不杀?
    某个村庄集体病毒,有感染周遭的危险,杀还是不杀?
    某个民族低劣愚笨,为了提高全人类的素质,杀还是不杀?——很眼熟吧?纳粹诞生了。

    如果我们可以对“牺牲一个人而有利于大部分人”这个事实让步,那么有一天,我们也能接受在所谓“正义”和“利益”的幌子下“牺牲一家人的利益”,“牺牲一个城市的利益”,“牺牲一个国家的利益”,“牺牲一个民族的利益”。
    于是我们看到了纳粹,看到了侵华,看到了美伊战争。

    我是和平主义者,因为我不相信绝对的正义,也不相信任何动机和名义下,一部分人可以杀戮另一部分人。
    而我们之所以在观看《第九区》时乐于看到人类被炸得血肉横飞,不过是因为这个电影中人类的形象不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和情感观罢了。我们把此处的虫族当作了人类,而把人类当作了异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死有余辜。

    异族,可以沟通的种族,与我们有着共通的思维方式;异类,不可沟通的种族,行为思维模式不可预知。
    我们对于前者的杀戮多出于贪婪野心或者误解。而对于后者,我认为多半出于自保。

    假设一大早,你去前门拿报纸,忽然看到一个如《第九区》中虫人形象的生物向你飞扑而来。这时候你想起腰间还别着一把左轮手枪——你是否会选择拔枪射击?我知道我会的,哪怕它可能真的只是想给我一个拥抱。
    人性是在生存本能上衍生发展的,所以它免不了贪婪而怯懦,对异族的防备和野心,以及对异类无法克制的恐惧。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

    但人性迷人的地方是,在我们见过了许多丑恶之后,总还能发现一些温暖的东西。就像片子最后那朵钢铁玫瑰,虽然它是金属,且源自垃圾。但它毕竟是一朵玫瑰。





     7 ) 很好,但是我不喜欢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拍得不好,恰恰是因为拍得好所以不喜欢,看得难过。

    我是那种会说漂亮话,但真的事到眼前才发现原来想像与现实之间有着这样的差距,然后在挣扎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应当向现实低头的人。像电影这种东西,往往注入了某种价值观——通常是符合大众期望的价值观在里面,所以我不喜欢看到这种让我觉得为难的处境。放映过程中,我必须改变自己看电影的习惯,不断地想些画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要太投入于这个故事。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老师在课堂上问说“同学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外星人存在吗?”,班上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老师说“真难得”。难得,因为外星在人类知识之外的存在,班上这群小朋友自然不是想着和外星人打仗才举手的,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是不害怕那样的未知。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凭借着这种优势,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主宰,予取予求,左右着其他生物的命运,理直气壮地吃它们的肉剥它们的皮。而外星人这种东西,是对人类主宰地位的一种威胁,因为人类得以如此在地球上作威作福的凭借就是智慧,所以一旦有智慧更高的生物出现,人类自然感到自己处在了弱势,害怕总有一天沦为人家刀俎上的鱼肉——强者何必跟弱者客气呢,会理所当然的这样想,因为人类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仗着自己是“高级”生物便自在地砍伐森林,侵占草原,当然也以为假如别人更“高级”的话也会想推倒我们的楼宇,侵占我们的家园。所以影视作品中但凡涉及外星人的,多数是在干仗。

    为了争夺资源干仗是一种比较好接受的情况,因为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也是普世的价值观。这部电影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是在于其片中的外星人并不是在展现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威胁的态度,而是在看内部的裂痕。当然他们的技术还是很高的,也是很聪明的——否则宇宙飞船降落在地球上这一个前提大条件就不能成立,不过其杀伤力顶多也就是和地球人打个平手而已。所以说他们体现的不是来自更高智慧,更强武力和更高科技的威胁,而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的侵入。我们本能地抗拒不了解的东西,觉得没有安全感,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天不异,明天也会异的。alieen,本意就是“异类”。
    如果这群外星人长得像人类,饮食习惯像人类,生殖方式像人类,最好再有人类一样的道德标准,那他们未必会受到这样的对待。把他们隔离起来,正是因为其格格不入,影片开头就借路人甲的口说出“如果他们是从另外一个国家来的也就算了,可是他们是从外星来的”,从另一个国家来的和从外星来的,都是“外来者”,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不习惯,因为不了解,所以排斥。但假如他们真的很强,或者数量很多,人类没办法对付,即使心里不安,表面上也必然做出友好的样子。可是偏偏他们是不能还手一小撮,那么没收他们的武器,强迫他们搬迁,拿他们的活体来解剖实验也就没什么了。
    这种情绪不仅针对外星人,是人类内部固有的,对“我族类”的认同感来自于外貌,来自于生活习惯,来自于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如果不小心成为“异类”,成为“少数”,弱势群体受到隔离受到歧视的例子还少吗?或者举再切身的例子,二战的时候日军在中国做的人体实验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不是哪个民族恶心点哪个民族善良点,这是全体的认知——非我族类,又比我弱的,可欺之。

    只要不是“我族类”,就不用跟他们行使同一套道德标准,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我非常鄙视但诸多大侠说来全不嘴软的一句话——“跟这种邪魔歪道讲什么江湖道义”。原来“江湖道义”不是因为自己认定的对错,不是自己判定的是非,只不过是“我族类”的相处模式,为了待在“我族类”内部所以不得不遵守,对“非我族类”也就无所谓了。所以男主角一开始很开心地烧人家的卵——如果这些小外星人也是像人类一样怀胎所生,他估计没这么下得去手,只不过人类繁殖的方式以人类的角度来看非常恶心,所以看人家的后代烧起来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喊“像爆米花”。一切都按“我族类”的方式进行——合法的迁徙他们,虽然是用枪逼着他们画押的;给他们取人类的名字,但基本上我们观众只有听到过一位的名字,表面上的江湖道义,骨子里……谁不是邪魔歪道啊?
    等男主角变异了之后,他也不是“我族类”了,所以什么“生命高于一切”的标准也不复使用,各位科学家可曾怜悯过小白鼠吗?以前上生物实验课时,大家可有人怜悯过解剖台上的青蛙吗?所以为了人类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把男主角给切了是多么理所当然的决定啊——反正他已经不是人了,而且终将长成一个完全不像人的东西。更讽刺的是,他拿起那管东西的时候还大声的说“我不相信那些家伙,它们太危险了”(我真心地认为他说这句话时用的是“它”),下一秒,他就变成了危险的,不能被相信的一员。这之后男主角可以说是失去其族类,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开枪射击外星人,到后来为达目的无所顾忌的射杀人类,对于一个失去归属的……东西来说,任何标准都不存在了,回归到最原始,最本初,我们的本性。

    当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旋律还是在最后时刻大爆发了。或者说是在种种“相异”的表像之下,导演和我都相信毕竟生命是有共通的,这一点共通来自于智慧,约束着,有时甚至能左右我们的本能。这不是什么“人道主义”或者“公平原则”,而是感情。D问我说“你觉得那个外星人会不会回来”,我说“一定会回来的”,伊就笑说“不愧是那么老了还喜欢小王子的人”,我想Peter Jackson也愿意留这么个希望吧,不然最后直接收尾就好了,不用出现那一朵花——但这又是我不喜欢的地方,总觉得让一个极弱者这样的逃脱从逻辑上来说太天真不可信了,可是又很想去相信事实便是如此。这是一部我找不到立足点的电影,因为实际上聆听我内心的话,我明白那些贪婪的想法,甚至是有些赞成的(比如把男主角切掉),但这么一想又觉得实在是龌龊的想法。

    这种以科幻的背景来探寻人类本身实质的科幻小说也有不少,但真正拍出来的却不多,因为科幻总归还是比较容易和一些科技噱头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这一部会不会开一个潮流出来。

    作为一个喜欢看discovery和BBC纪录片的人来说,我倒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上次看到这种第三方跟拍式的手段是在REC,不过那些都还是主观镜头。这一部是干脆把拍摄者作为视角,铺以采访的路人甲乙丙丁,除了增强真实感之外,看看他们说的话,再对比在男主角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人类原来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中间插入了些许Christopher(我觉得这名字是一个笑点)的主观视角,好比在写小说的时候,用主角POV有写不清爽的地方非要拎出几章来使用第三方POV,感觉就会很突兀,如果不是说故事的水平问题,就是太低估观众的智商(我觉得那试管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完全不用介绍,这一段应该剪掉的)。

     8 ) 希望究竟在哪?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对于《第九区》的相关资料,现在最热门的是来自于所谓官方FAQ精华的转载。如果剧情的设计真如这些所说,那么的确会对影片在剧情上的理解起到很大帮助。外星人、飞船、尖端武器、暴力血腥……外壳之下的《第九区》相当吸引人,牛逼的特效、激烈的战争场面……太多的商业元素也体现在这个地方。不过如果仅仅拘泥在这些娱乐点上,也就太浪费这部片了。消费刺激点的外壳下面,更深层的东西明显更值得琢磨,这也是外星人与地球人这个被拍烂了的主题里,新出现的一个亮点。   一.情节线索   外星人主船误入地球,并且来到了约翰内斯堡这个城市的上空。在疑似出故障的情况下,于空中悬停了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之后人类穿着生化防护服荷枪实弹地进入飞船,发现了一批貌似经过一场灾难的外星人,并且数量众多。   转移到地面之后,这群外星生物被安排在离约翰内斯堡不远的一个聚集地,这个聚集地里还生活着有武力装备的另一群尼日利亚武装恐怖分子。在此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里,人类和外星人首先有了语言上的互通,但是进而有了互相抵触甚至冲突。   随着矛盾的激化,一个叫做MNU的国际联合组织介入。准备以武力、威胁的毫无人性的方式将这些被人们认为毫无人性的外星人,赶到一个类似于集中营的地方。当然,整个过程通过大众媒体报道被渲染成为是一种既对约翰内斯堡市民有安全保障,又能够对外星人提供基于平等、合作的安全转移。   电影的主人公Wikus,即这一次行动的主要执行长官,经历了从权力的执行者到权力的被害者,再到权力的反抗者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意义会在后面说到。   故事的结局以两个外星人主角回到主飞船为结束,当然在此同时,遗留了数百万的外星人在约翰内斯堡旁的这一个区域里繁衍生息。   二.主人公Wikus Wikus是一个极其富有性格特征的人物。无论是情节的串联、故事的发展和意义的表达,这个人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性格方面,话痨、油嘴滑舌而又略带一根筋的特征里包含了一个势力而又懦弱的性格(极其像我们身边的诸多公务员……)。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美貌善良的妻子和一个掌握MNU大权的岳父。这种善于表现乃至拍马屁,以及拥有权势的家庭关系,似乎对他成为这次驱逐行动的执行长官起到了一定且是不小的作用。 前面说到,在全部故事发展中,他经历了从权力的执行者到权力的被害者,再到权力的反抗者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来说,从身份方面,他从一个人类,到一个半人类半外星生物,最后到一个纯粹的外星生物。而他对自身的身份认证到感情变化是重点。 身为人类之时,实际的执行能力和他本身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于这些外表肮脏品行败坏的外星生物,不会具有任何的同情心,更谈不上什么尊重其生存权利的问题,对于“驱逐”这一目的,他不择手段并且毫不留情,但是外表又不是纯粹的残酷(如那一位上校一般),而是一种狡猾的残忍。 身为半人类半外星生物之时,自我的认定首先产生了激烈冲突,崩溃带来的是一再的否定。但是这种状态在他还来不及发展或者说做调整的时候,迅速的被改变了。作为带有外星人身份特征的一个人类,他已经变成了怪物。从诸多的情节里可以看出,他的新身份对于其他人(这包括MNU,即权力的最高支配者和普通老百姓)有了更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冲破了他本来作为人的许多本质。比如说他带来的是传播感染病毒的可能,带来的是对生命的威胁,带来的是一种愈演愈烈的集体无意识的恐惧;而对MNU,以及背后的追求权力及利益的人来说,他身上充满了科技效益,而这种科技效益归根结底来自于巨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他变成了一个科学实验品,纯粹的科学实验品,而非带有众多人类本质(如人权)的一个生物体。最终极大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折磨混合在一起,得到了爆发。求生的意识迫使他来到了第九区这个外星人的聚集地,睡在垃圾堆里,咽下腐败的食物。 在此同时,他对身边的外星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迅速和彻底的。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他在长时间里仍然完全的不信任身边这些肮脏的“低等生物”,对于红虾和红虾的孩子,他能够控制自己平心静气的所有力量来自于对“变回人类”这件事的希冀。当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再信任他,当自己的妻子也变得软弱摇摆不定而非坚决的支持他和爱他,“变回人类”是拯救一切的前提和基础。 当一切的希望破灭之时,他发现这些外星生物同样拥有和自己一样的生活追求。权力的反抗者身份出现,导演给了他一个让观众解气的机会。尖端武器的掌握让他在最后的时刻变成了一个具有拯救功能的英雄。 而结尾,身为一个完全的外星生物(变种完成)的状态,在片末里只持续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手拿的由垃圾折成的花朵,同他妻子之前手中拿的同样是他制作的花朵礼物相联系,我们知道他仍然极其牵挂这个最初摇摆不定,但最终仍然爱着他的,也是这个世界上到现在唯一支持他的妻子。并且有理由相信,他会寄希望于红虾那个“三年之后再回来救他”的承诺。   三.符号的代表: 同其他具有深意的电影一样,故事的意义并不是通过直接叙述表达的,而是积累在一个个的具有内涵的符号上。导演通过戏剧冲突和矛盾的扩大化表现了对于人性的探讨,这种扩大化并不难理解,甚至可以说稍微留心,就能够显而易见。 比如为什么会选择约翰内斯堡这个南非城市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具体的说,为什么会选择在约翰内斯堡郊区这个贫民区里进行发展,是很显然的。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以及这种分化所带来的矛盾,以弱势外星人的出现,得到了充分表现。贫民窟里的人以及这些人所带有的文化特征,同整个城市的上层人士和主流文化产生分歧,前者被后者不齿。贫富差距和随之带来的矛盾,在现代社会里,除去真正的主动调节之外,通常依靠一切手段来安抚。这些手段包括大众传媒,以及一些社会福利方面的安抚政策。似乎,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追求一个总体上的平衡。但是如前所说,这种平衡在弱势外星人的到来下彻底被打破了。这些外星人(据所谓官方FAQ的解释是一群漫无目的的失去了中枢领导层的工兵),他们的生活完全基于一种对生存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在没有文化教养的前提下,变成了暴力、恐怖和残忍,如抢劫、谋杀等等。换句话说,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扩大化体现吗?外星人这个身份符号在影片中成为了透视社会的放大镜,社会矛盾极其根源在他们身上一览无遗。挡在进军聚集区的兵车前面的人权组织,似乎成为了笑话,他们不过是在对肮脏的暴力的“本该被铲除”的外星怪物做保护诉求。但如果这些人权组织身后是一个人类的充满诸多暴力恐怖的贫民窟,又有多少人能够对他们报以理解和支持? 又比如一个显著的比较。贫民窟里人类武装恐怖分子的首领,期许于能够吃下主人公变异的外星人手臂,而补充自己的能量(下身瘫痪),完善自己的能力,最终获得自己要追逐的权力和利益。城市里衣着光鲜具有知识的科学家,以及他们背后的权力支配者,毫不犹豫的对主人公做残忍的磨灭人性的身体实验,最终想要获得的不正是同样的权力和利益吗?只是相较于前者的身体残缺而言,后者所代表的更是一种人性的残缺,和这种残缺反映在我们肮脏制度上的不合理。这样的主流文化支配者把那些武装恐怖分子,在媒体渲染下表现为邪恶、残酷的代表。但他们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上,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作为普通的百姓,约翰内斯堡里的居民,无非在各种大众传媒和政治语言的幌子下,集体无意识的被彻底左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非主动的形式被灌输。 那么你同电影中的这些人,是否又一样呢? 四.影片的意义: 正如开头所说,在真正的意义下面,一切的娱乐元素无非只是吸引人眼球的工具罢了。那些血肉模糊、武器炮弹、外星飞船,都只是外表。导演对人性的探讨,以主人公的故事和情感发展为线索,跑出了一个极大但是又极其浅显的困难问题:什么是生存?什么是人性?两者的关系又是什么? 网络的出现让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更容易地发现,原来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同样和我们面临一样的问题。这种根本的问题,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无论是什么环境背景都无法被改变和左右。而这也是从真正含义的人类产生之初,就一直持续着的问题。 外星人在主人公的帮助下成功登上了回家的路,得到了救赎。遗留在地球上的其他外星人,哪怕是这个由人类彻底变异为外星人的主人公,我们有理由相信也会在片中红虾所承诺的那样,在三年后得到拯救。 但是贫民窟中的那些人呢,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呢?对于他们,到底应不应该抱有希望,或者说这样的希望又在什么地方?影片结尾主人公手中的那朵花,只是“希望”两个字的代表,而非一种指明,包括导演、包括我们所有的观众、包括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都不能清楚地指明有可行性的道路。 但至少,能够有对于这样的“希望”的讨论,可能就是“希望”本身吧。

     短评

    可以拿回去吓小孩子了,不懂得爱人的人,都会变成异形哦!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无比美丽且不会枯萎的金属玫瑰。

    8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让《变形金刚》看起来像一部迪士尼电影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http://www.d-9.com/ 或者 http://www.district9movie.com/它的官方网站做得非常有意思 里面有这很多周边资料带你了解 district 9 的世界观比如有视频介绍 外星人是雌雄同体的 甚至还能下载到一份泄露的政府秘密文件

    14分钟前
    • 彼岸的尘土
    • 力荐

    外星人长得太难看了,有的镜头会让人反胃。。。尽管如此这片还是我看过最好的伪纪录片之一,人类对外星人的态度正是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1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full of irony讽刺媒体 讽刺政客 讽刺种族歧视 讽刺人性(不过也有赞扬的一面)纪录片的风格让人信以为真

    16分钟前
    • pəteto
    • 力荐

    要博爱!要博爱!第一次看科幻片,为人类被炸死而感到大快我心。

    20分钟前
    • HELLO!
    • 力荐

    导演采用伪纪录片+新闻访谈风格拍摄,增强了带入感。故事本身有点类似于[汉江怪物]和[与狼共舞]。大部分观众在影片伊始就会被外星大虾的外貌恶心到,但随着剧情进展却逐渐生发出同情和怜悯感。在动作科幻的外壳下展现人性和探讨社会问题(种族隔离、少数族裔与主要人口的隔阂),很有想法。(8.5/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文明执法”的城管头头最后牺牲自己,单挑多名同类,帮助小贩逃跑。──豆友

    26分钟前
    • snowinter
    • 力荐

    在“我们”眼中,“他们”总是异端,权利总是可以被侵害,只有当一天,“我”成为“他们”的一员,才能体会那份苦痛与自己曾经的残忍。

    31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刚刚看完回来 导演是peter jackson不得不说~确实是科幻电影里的一个大旗~~狗另类的故事引入的方法和拍摄手法新颖至极!!!!推荐另外! 感觉这是 peter jackson 有点怀旧他的 bad taste的那部电影的感觉!用新的手法 把丫以前的梦给圆了!

    33分钟前
    • 力荐

    刷新认识,意外惊喜。“2009年度十佳”提前锁定四部——《星际迷航》《飞屋环游记》《海盗电台》&《第九区》。 “让这个夏天大多数好莱坞大片颜面无存的电影!” “事实证明,科幻片不必明星云集,不必超多预算,不必视觉吸引,不必是彻底的娱乐。“ 啦啦啦…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初看完,震惊不已,缓过来之后,回味无穷

    40分钟前
    • doulao
    • 力荐

    外星人电影的新一篇章。史诗。史蒂芬后继有人。豆瓣评星不够打。

    45分钟前
    • 大西
    • 力荐

    冷笑话:1. “老板,有没有D9?”“有啊,左边都是D9。”“不是,我是问District 9”“哦,那个没有D9的,只有D5的”。2. “老板,你这个第九区是几区的?”“二区。”

    46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还行

    科幻成份并不多。其实是个讲人性,讲种族的片子。嗯,我是这么认为的。

    47分钟前
    • 卡特兰
    • 推荐

    以为外星人够丑陋了,结果最丑陋的还是人类。 用科幻讲述人性之恶,可惜伪记录片的形式无法一贯到底。估计这是史上最反胃的科幻电影了吧... (还是更喜欢导演今年的Chappie啊!)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刚看完District 9 (第九区) 告诉我们两个道理:1.交流很重要,就算是跟外星人。2. 信任也是很重要的,就算是跟外星人。人类不要太自私且自以为是,外星人说一是一很守诺言的。

    53分钟前
    • 小劳
    • 推荐

    人家也只是想回家。

    55分钟前
    • ░▒▓██
    • 力荐

    转自韩寒:《第九区》是一部极好的外星题材电影,也叫《贫民窟的百万外星人》,它的出现使得食物链得以运转,白种人欺负黄种人,黄种人欺负黑种人(事实上是白种人直接欺负黑种人,黄种人则喜欢互相欺负),黑种人欺负外星人,外星人再欺负白种人。给9分。

    56分钟前
    • 维舍斯✖卑鄙香波
    • 推荐

    伪纪录片的风格我非常喜欢,前半部分很好,不论是剪辑、表演、节奏都控制得相当精准,后半部分倒是秀的成分多了起来,感觉就是乱打一通,失去了前半部分那种伪真实带来的震撼力量。后半段的说教意味也颇浓,镜头中明显有强加导演观点的意思,和影片整体风格不是很搭。

    58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