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灯塔2019

    灯塔201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加拿大2019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威廉·达福,瓦莱丽娅·卡拉曼,洛根·霍克斯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荧屏在发光

    • HD中字

      笔仙惊魂3

    • HD中字

      鲨海逃生

    • 寸步不离

    • HD

      古宅

    • HD

      无眠夜

    • 正片

      魔人刽子手

    • 正片

      黑暗的反射

     剧照

    灯塔2019 剧照 NO.1灯塔2019 剧照 NO.2灯塔2019 剧照 NO.3灯塔2019 剧照 NO.4灯塔2019 剧照 NO.5灯塔2019 剧照 NO.6灯塔2019 剧照 NO.16灯塔2019 剧照 NO.17灯塔2019 剧照 NO.18灯塔2019 剧照 NO.19灯塔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890年代,两名灯塔管理员试图在他们生活在偏僻而神秘的新英格兰岛上时保持理智。  随着雾角的摇摆声响彻空中,沉默寡言的前伐木工人埃弗莱姆·温斯洛和两鬓斑白的灯塔管理员托马斯·韦克踏上了十九世纪末新英格兰沿岸一个僻静且了无生气的岛屿。 在接下来四周艰苦的工作和不利的条件下 ,俩沉默寡言男人除了彼此以外,没有其他人的陪伴,被迫忍受,仇怨与日俱增。 然后,在恶劣的预兆中,狂怒而无休的暴风使看守员受困于本就不宜居的火山岩,助长了长期的野性饥饿;极度痛苦;使人躁狂的隔绝以及恐怖的酒后幻觉。现在,精神错乱得令人窒息。 还可以从无形的牢狱中逃脱吗?

     长篇影评

     1 ) 无聊让人变成恶棍(剧透慎入)

    这部电影要讲的东西,一早就经由守塔老头的嘴里告诉观众了——

    “What's the terrible part of a sailor's life, ask ye, lad?

    Tis when the work stops when ye're twixt wind and water.

    Doldrums. Doldrums.

    Eviler than the Devil.

    Boredom makes men to villains,

    and the water goes quick, lad, vanished.

    The only med'cine is drink.

    Keeps them sailors happy, keeps 'em agreeable,

    keeps 'em calm, keeps 'em...

    Stupid.”

    在极为偏远的海岛上孤身一人做灯塔看守的老Thomas,因为无聊变成了喜欢精神控制玩弄他人直至其崩溃死亡的恶棍。

    守塔助手小Thomas,虽然受其欺压和哄骗敢怒不敢言,但好歹也是曾经私报公仇见死不救的轻狠角色,虽然精神一天一天地接近癫狂,但年轻人总归有反噬的力量。

    就象蓝胡子的妻子无法控制打开那间致命的密室的欲望,小Thomas最终还是走进了老恶棍一直禁止他去的塔顶灯室。

    他看见了什么?

    难道是那只人鱼?

    这片子似乎暗示了这样一种恐怖的绝境——只有纯粹的堕落,没有光明的救赎。

    黑白模糊的视感和沉闷单调的声效以及剧烈癫狂的表演的确让这部电影显得极为独特(但也不是独一无二),爱好推理的也能看破一些设定(比如二人喝得烂醉,一觉醒来,老恶棍对助手说已经过去好多天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因为助手的胡子还是昨天那个长度。以他俩那醉生梦死的劲头,哪有可能细心地修剪胡子。餐具就发生在运输船没来之后的,男人胡子还看不出显著长长的时间段内。),就我个人来讲,能看过一小半,后续就能一直不停气地看到结束。

     2 ) 黑白影像诗|清醒与梦魇间的螺旋

    新年第一篇书影音评论献给嫩牛五方,多年未见,演技以阔怕的速度增长。搬运自个人公众号:泊瓦松FM

    作为摄影爱好者,很难不被《The Lighthouse(灯塔)》的影像奇观所吸引。极具风格化的1.19:1画幅,质感的黑白胶片,值得称道的构图和光线运用,这部作品从视觉层面就充满艺术性。

    大概是其舞台剧美术指导和剧装设计师背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在风格塑造上有着独到见解,几年前的处女作《The VVitch(女巫)》里已可见一斑。

    单从风格来讲,选定一种创作概念,把它据为己有,便是种成功。

    若是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本作可能会令人失望。和闪灵类似,意味不明的情节、令人烦躁的背景音,可以说它非常的——Nerve Racking

    故事开篇,年轻的守塔人Ephraim Winslow(罗伯特·帕丁森饰)随船来到孤岛进行为期四周的灯塔看守工作。

    从远处望,孤岛像是侧卧的人像,这个细节让人联想起《少年派》。灯塔像是生殖部位,发出轰鸣的同时闪着光。老守塔人Thomas Wake(威廉·达福饰)初登场并未发一言,只是粗俗地小便放屁。

    两位真正的对手戏是从饭桌开始的。

    Wake举起酒杯神神叨叨:如若三倍恐惧的苍白死亡,能够使海洋侵蚀我们的床,那上帝听到波涛滚滚,会不会屈尊拯救哀求的灵魂。

    面对初来乍到的Winslow,老Wake没有丝毫仁慈。给他分派又脏又累的清洁搬运工作,并禁止他照看塔灯。在这偏僻的小岛上,灯塔象征着绝对权力。像是宣誓主权,塔灯只属于老Wake自己。

    老Wake经常挑刺,Winslow即便恨透了,依旧忍耐着、不停地工作。

    他本是北方某处森林里的伐木工,为了多赚钱才来到这座偏僻的小岛做守塔人,他向往着存够钱过自由的生活。

    老Wake问Winslow是否有信仰,他说他畏惧上帝的力量。

    此后迎来故事的第一个高潮,裸身的老Wake在塔灯处做着不可名状之事,Winslow则隐身在暗处仰视,这一幕满是宗教意味。

    而当光芒中出现一只蠕动的触角,一切又瞬间变得鬼魅。我们同Winslow一样,错愕不已。试想过各式各样怪物出现的场景,没曾想是这样的神来之笔。

    浅滩里的莫名浮尸、叫声凄厉的人鱼、独眼海鸥,岛上的氛围愈发压抑诡谲,Winslow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变化。第二个高潮是Winslow将独眼海鸥摔打至死,长达20多秒的摔打画面令人触目惊心,紧接着塔顶的风向标改变了方向,暴风雨要来了。

    老Wake曾多次告诫Winslow不要招惹海鸥,杀死海鸟会招致厄运就此应验。此时距离守塔期满还有一天,第二天便会有船来接,出于庆祝Winslow开始碰酒。

    在他们困于暴风雨的第一天,补给船没有来,老Wake却说几周前已经来过了,并莫名从地下挖出一箱补给,箱子里有许多酒,像是事先安排好的。

    至此我已无法分辨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时间线与情节显得凌乱与破碎。

    原本滴酒不沾的Winslow逐渐沉溺于酒精,脑中关于人鱼的性幻想也愈发强烈。

    像是被酒精压坏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彻底迷失了心智。第三个高潮,不知是清醒还是梦靥,Winslow断断续续地讲述起自己也叫Thomas,叫Thomas Howard。

    Winslow是他还是伐木工时的助手,死于滑倒后被木材吞没,他亲眼目睹Winslow死去却没有施救。后来Thomas便借用Winslow的名字漂泊来到这里做守塔人,他说Winslow可以重新开始新生活了,但Thomas Howard不行,他已毫无希望。

    紧接着第四个高潮,裸身似神衹一样的老Wake用手紧紧扣住了Thomas,双眼似塔灯。随即画面切换到Thomas发狂似地奔向船屋,想要坐救生艇离开,老Wake提着斧子紧追过来,边砸边吼道:Don’t leave me!

    这样追逐的蒙太奇充满了戏剧张力,我想老Wake是不愿放他离开吧,在极度闭塞的环境下,关于父权、神与人、男性欲望、权利的支配与控制,任何情感都会被放大。

    故事从一开始,Thomas就在床榻缝隙间发现了木刻人鱼,应该是前任留下的。

    老Wake说前任守塔人疯了死了,念叨着海妖、人鱼、坏兆头,还说着救赎,认为圣艾尔摩之火喷射到了里面,相信灯塔有魔力。

    现如今,Thomas的处境如同从塔底仰视的那个画面,像极了前任者命运的轮回与螺旋。往上是生,往下则是死。

    故事末尾,Thomas已几近意识崩溃的边缘,用近乎残酷的暴力完成了与老Wake间的权利转换,他用斧子将老Wake劈死。而老Wake曾调侃说,自己的脑袋有朝一日会被Thomas劈成两半。

    如愿进到塔灯里的Thomas望着透镜小室疯了似地大笑,画面是他逐渐扭曲的表情。恍惚间,他失足从塔顶沿着楼梯滚落至塔底。

    画面的最后是他裸身躺在崖边,被海鸥们啃食着血肉,像是古希腊神话里殉道的神明。

    或许他一直困在这座岛上吧,未曾离开过,一切只不过是他编织出的梦靥罢了。

    导演在“仿古”上下足了功夫,不论是从文本还是画面呈现,两位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威廉·达福好像就活在那个年代,而五方的表现也未有逊色,有几场与达福的对手戏颇为亮眼。剧情、画面和音乐调度上,我似乎能看到塔科夫斯基、伯格曼、库布里克的影子。

    在营造怪诞奇谈的氛围外,导演援引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海中的孤岛、灯塔、触角、人鱼、螺旋、暴风雨、独眼海鸥,这些符号化的意象最终指向Cosmic Horror,即人类理解范围外的、未知的恐惧。

    塔灯里到底有什么?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查reference的时候发现,本作基于1801年发生在威尔士某处一座叫Smalls灯塔的真实事件,两位守塔人分别叫Thomas Griffith和Thomas Howell。某次意外令Griffith丧命,Howell担心被怀疑成嫌犯,便将Griffith的尸体保留下来。孤岛上只有同僚的尸体作伴,Howell逐渐丧失理智。最终在换班时,他已是精神崩溃、胡言乱语。

    而诡异的是,两人都叫Thomas。

    关注泊瓦松FM,生活美学与你分享

     3 ) 金羊观影团 || 在噩梦的惊涛骇浪里,像泅水者一样挣扎

    金羊观影团 Vol.33 《灯塔》,标题摘自波德莱尔《不可补救者》。

    金羊观影团 《灯塔》20人参与,均分8.3

    罗伯特·艾格斯导演的新作《灯塔》踩稳10年代的末尾登临网路,这是其继《女巫》四年之后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背景设置于上世纪初的加拿大海岛。预告片甫一亮相网络,便凭借其极具风格化的高对比黑白色彩、克苏鲁神话式的诡秘氛围,被誉为「年度最受期待惊悚片」。

    一隅孤岛、一群海鸟、一座灯塔、两粒守塔的人。

    冷酷的影像拉开帷幕,观影者极易在海浪、汽笛声中沉浸,喧吵的世界里,在1:1画幅构建的局促黑白空间之中,搭建起了一场幽邃诡异的心理风暴。摄影捕捉面部、洞悉脑髓、穿透精神——伴随虚虚实实的诅咒与妄言进一步加深诡谲色彩。

    在清与浊的交锋里,人心受困于噩梦,噩梦也被困于人心。

    一众影迷沉迷于其视听的极致风格化,对虚实交错的矛盾与消解、克苏鲁神话与文学性的气质情有独钟;同时,风格的极致化也同样引起了若干影迷的不满,作出“过犹不及”、“陈腐”、“囿于传统”、“不如前作”的判断。

    当然,这部具有探讨和观赏价值的影片,在金羊内部也依然备受瞩目。本期观影团将会呈现对于《灯塔》一片的优劣双角度探讨。

    金羊观影团Vol.33 共20人参与,均分8.3

    - 神学与性爱,文学与光影:现代音场里一种古典式的极端美学

    @DoubleFeature 10/10

    《灯塔》首先是古希腊式的,从头到尾两位伟大的男演员向我们展示了嫉妒的神的愤怒以及渴望靠近太阳的神话传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关系既像西西弗斯和普罗米修斯,又像波塞冬与特里顿。其次,《灯塔》一定是现代的,扑面而来爱伦·坡与梅尔维尔的气息,惊悚之余又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船一直没有来。海鸥无疑是出自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射死了信天翁后,水手们全部厄运难逃。

    除开数不尽的文学意象,艾格斯最精妙之处在于他的电影继承了所有伟大作品的“朦胧性”(ambiguity)后,能完全独立地生长,形成别具一格的自我风格,并成为——经典。观看《灯塔》的过程同样充满惊喜,震撼人心的蒙太奇与定格画面,随着人物矛盾激化,逐渐模糊混淆的记忆与时间,于是我们发现再也没有可靠的叙述者,只有神与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

    @chaos 9/10

    古典画幅与现代配乐的完美呈现!长短特写镜头交替,凌厉的剪辑,构图光影非常讲究,几个不同时段的机位都有很强的解读空间。灯塔作为一个至高永恒的母体,楼梯螺旋放置于宇宙中心,是所有梦和幻灭的集合。以天为单位的叙事处理,将父子主仆的不断博弈,男人的梦魇和扭曲表达得非常震撼。人鱼雕像,精液,张合的阴唇,海鸥,欲望被抽象化为许多支线穿插在许多意象之中。结局更是将本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年度鸡皮疙瘩。

    @意识流螺丝刀 9/10

    包裹着闪灵的外壳,内里是古典希腊悲剧对宿命的反抗,帕丁森饰演的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悲剧形象,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无谓的对命运反抗中被消磨殆尽,空留一具躯壳被海鸥的灵魂蚕食,海雾、巨浪与汽笛的长鸣借由黑白的影像及逼仄的方形景框构成了一股推动人物走向灭亡的克苏鲁式的动力贯穿始终,具体外化的海怪意象在关键时刻通过潜意识现身,模糊化了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将背后主宰一切的恐惧表现得若隐若现,而自慰场景的蒙太奇作为两种形式的联结奉献了全片最有力量的反抗,也是最彻底的悲凉。

    @伏眠 9/10

    高对比的黑白影像,极端锋利的剪辑让视野中随时可能出现短促的风暴,与其对比伯格曼,不如说是充斥着波德莱尔式的诡谲氛围,漏光与眩晕、层叠的螺旋楼梯、枷锁与杀戮、荒淫和死亡,视听以其戾气与跋扈步步逼近,男人在臆想中濒临精神式毁灭,最终一如初始的「大海是唯一的归宿」,除了海水深渊般的可怖外,影像仍然散发着呛人的霉味或是性欲的腥膻。

    「在噩梦的惊涛骇浪里,像泅水者一样挣扎。」

    最后,氛围音的控制仍需节制。

    @ParkerLI 9/10

    返璞归真,一次纯粹的光与影的游戏。35mm,黑白(灰),画幅1:1,虽然从履历上还算是新人,但明显老手画风。同时,奇幻故事十分有趣,明显是一次影视艺术探索。A24大功一件。表演双雄争锋,好看!而口音上更是独树一帜 记忆深刻。

    @思路乐 9/10

    汽笛声在全片里幻化为两种存在,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音效,以及来自海洋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文明希望。到了后半段,随着酒精与风暴的共同摧残,汽笛声逐渐远去,其掩盖的性欲、支配欲和占有欲也完全暴露出来。《闪灵》式的封闭异化过程,《群鸟》式的第三方不稳定力量;灯塔是巨大化的雄性欲望象征,而美人鱼那诡秘的阴唇则是这种欲望最直接的指向所在;万钧之势般的海浪,通向神秘的螺旋阶梯,有如天罚般的暴雨,共同组成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在暴戾和淫欲里,时间被剥离,空间被凝滞,只剩下了这般无比猎奇的寓言体系。在最后,最高处的悬念终究被揭开,在其纯净而未知的光芒之下却只能照出自己那污秽不堪的阴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切,都被海鸥所啃食殆尽。中段帕丁森lu guan的那段蒙太奇,毫无疑问会是一个闪耀的“年度影像时刻”。

    @ 9/10

    绝不是故弄玄虚,艾格斯很清楚自己要拍些什么,他用着2019的视听拍着1919的电影,纯粹的,大胆的,疯狂的。震耳欲聋的音效下,灯塔是欲望之源,它既有着男根般的雄起,也有着女性私处的隐秘,它是水手归家的信号,也是守塔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无数的二元对立出现在了它的身上,也暗示了两个thomas的如父如子,也是二位一体。当罗伯特帕丁森的角色一步步的失去理智,对着美人鱼的人偶,美人鱼的实体,直到最后的灯塔本身手淫,宣泄自身压抑着的,日益高涨的,已如同海水般臭味泛滥的性欲时,影像也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了。直到最后,他终于得到了满足。然后,被欲望反噬。

    @空白岸 9/10

    父权压抑和阳具崇拜“指引”下的一次漫长的而又触不可及的性高潮,挟带“闪灵”式的精神分析。艾格斯高超的影像把控能力已无需多言。值得一提的是,台词释义不再是以神秘主义的累赘的形态出现,而是在被臆想统治的视听狂潮下赫然显露出它不合时宜的黑色幽默般的狰狞笑脸,它大胆地袒露关键信息,将解读的权力交由观众,这才是真正有种的剧作!

    @孤独的自由 8/10

    越来越感觉A24出来的这一批年轻导演为未来的恐怖片指明了方向,如果说恐怖片还在追求恐怖的话,对于电影作者来说未免太过时了,作者风格化才是未来。看完这部作品,虽说私心还是更喜欢前作,但对于艾格斯来说应该是很成功的,它延续了女巫的古典气质,在视听方面更加的私人化,风格化日益成熟,甚至在模仿默片的表现形式上也是浑然天成。不对本片中出现的人鱼、海鸥、性的隐喻作过多解释,理解点在于灯塔里封存的是人的原始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一般,对未知的趋之若鹜。

    @松野空松 8/10

    灯塔或许是雌雄共体的,它就像是一根巨大的阳具,作为雄性象征的灯塔,站在阳具的顶端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另一方面灯塔发光的灯具就像是阴道,雄性们争先恐后去交配,帕丁森最后一脸兴奋高潮,而且两个角色本身的关系也够homo了。

    @果樹 8/10

    灯塔是指引,也是统治;是向往,也是心魔;是守卫,也是心魔。全片十分风格化,独特的美学配上复古台词,加之各类隐喻,文学性十足。最想嘉奖的仍是两个主演,在具有递进层次的冲突中到达疯魔。配合着对西方宗教与神话的理解来看更有意味,能通过高耸入云的灯塔与守灯人的幻像,反向思考神与魔的互文。

    @德卡的羊 8/10

    这种古典且带有表现倾向的风格自然不必多说了,音效上其实并不“复古”,丰富的音场对于空间的搭建作用或许比起视觉层面的风格化来的更为有效。罗伯特·艾格斯也是从一开始就在意图用这种手段生成气氛,内容继续延续民间传说为基础,将人物置入空间来引发内部冲突,但发展到后面几乎已经丢掉空间了,便不再迷人,只剩下了看与说,用视觉符号支撑表意,用言语构建动力,以及欲望横流。

    @身不在场 8/10

    关于“posture”的电影,胶片间的每一处缝隙都被海水,香烟,酒精,Siren与血液填满。

    @卡佛啪啪卡夫卡 7/10

    罗伯特·艾格斯这次是对神话语汇的“反弹琵琶”。当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先知先觉者)被冠以源自弟弟厄庇墨透斯(Epimetheus-后知后觉者-epi/eph/ep词根-Ephraim)的名字(却将暴怒的海神命名为Wake),陷入的是彻底的迷失,甚至他的抗争都被降格不足为训——竟被“塞壬化身的灯塔”所蛊惑——这里又是反用其义或融合:诱惑与指引;塞壬之歌(有人解释为言语构建权力)与灯塔本身隐含的阳具崇拜和权力之魅的糅合:这种融合将文本引向更为混沌的状态。当然这种永远无法逃脱的困兽之斗也是艾格斯所着力刻画的,梦魇——过往罪恶的反戈一击,生命永恒的缺失和注定的堕落。倒未必比《女巫》更好,但确实未来可期。

    - 未达极致?过犹不及?——陈腐与做作之间,是一种小聪明式的洋洋得意

    @法式曌影 7/10

    我更加坚信:如果不能把色彩做到极致,那黑白才应该是电影的本色。完全就是《女巫》的另一种变体:个体在封闭空间中在人为与超自然的推导与蛊惑下的极端异化。而也正于此,也更能横向对比出与《女巫》的不足之处。光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导演对空间的调度就相形见拙了。灯塔作为主要意向并没有被完全发挥,还是太保守。音效与意识流的剪辑产生的极强侵略性是可怖的,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导演可能不知道,质感≠氛围。过于薄弱的文本无法匹配想要埋下的潜台词与背后的神话故事,如果能扩大一下世界观及完善各个方面,或许会是部恐怖史诗。

    @纯肉锅贴 6/10

    整部影片似乎带有一定的宇宙主义主题式克苏鲁元素,诚然,本片借用了部分克苏鲁怪兽的早期形象以及“混沌”空间的使用,而我看到的是17min处一幕: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力感与恐惧令帕丁森回头,镜头跟随着摇动,一个阳具符码跃入眼帘。而全片很多部分都是围绕着灯塔的任何细节作出夸张到变形的描绘,而这个符码本身的意义在我看来似乎还是在紧扣着一种主奴关系的纽带——权力,因此与《火山边缘之恋》对于理性-疯癫的嬗变的克苏鲁式恐惧相比,本片是略带陈腐的,《火》之恐惧在于一种庞大的壮美之下自身所处的情境溢出了所有能力范围之外并支配其运动与一切感知的去人类中心性,这种服从是更加绝望与令人恐惧的,或许《灯》依旧在于人物的关系、和对于放弃理性的恐惧,也依旧是人类中心的,而结尾处的镜头又是以什么样的视点存在的,一种小聪明得逞的得意。


    @不ྀ死ྀ者 10/10

    @无色无味的气体 8/10

    @铎mao猫 8/10

    @Tous Les Jours 8/10


    历期评分TOP5:

    1.《星际探索》8.5

    2.《爱尔兰人》8.4

    3. 《灯塔》8.3

    4.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

    5.《燃烧女子的肖像》7.8

     4 ) 新瓶装旧酒。

    灯塔,看完了。 影片的前二十分钟我大概能退出去7,8次,每次都是看几分钟看不下去了就退出去看别的了,但后面是一口气看完的。 看不进去这玩意就是一坨方形的屎,看进去了就觉得还行。 还是恐怖老一套,只不过是用上了黑白,方形画幅,以及克苏鲁的背景设定,加上暴风雪山庄的模式。 几乎就是二人戏,导演的氛围营造确实把戏撑起来了。 有人说不看演职员表根本认不出罗伯特帕丁森,那我得说,看了演职员表,我还是忘了这个老头是威廉达福,服化道接近出神入化,但我纠结于罗伯特肩膀明明被砍了,为什么上了灯塔衣服完好无损?表演上威廉达福不必说,绝对的牛逼,一场活埋戏就已碾压一众演员,罗伯特还差点,有些地方不够用力,但比起新蝙蝠侠等全程木头脸,这好太多了,而且自慰的那段表演确实值得夸赞。 不过我确实对克苏鲁不感冒,题材不行,那这些也没法力挽狂澜的… 还是缺少力量,人鱼戏码显得很做作,人鱼的表演也有些差…我就从来都讨厌jump scare,而克苏鲁也真的不适合这种恐怖手法。 5分。

     5 ) A Dark & Stormy Tale 影片中的乱力怪神深析及详细故事背景

    《灯塔》是去年比较特殊的一部影片,不论是其晦涩的故事,还是极致复古的拍摄手法。

    “Atmosphere comes first and then the rest comes out of that.“(首先要有一个整体气氛,其余的才能从中形成) ,导演如是说。

    于是电影将观众关在这个荒凉的孤岛幽闭的房间冷彻的暴风雨中近两个小时之久,让他们全神贯注观看逼仄黑白画面下的光影流动与声效起伏。

    往往在这样深度的浸入体验过程中,观众要么就像中魔术一般,如痴如醉,对导演刻意营造出的昏暗而压抑感受照单全收。要么就如坐针毡,或者像中了催眠一般,困意一阵接一阵,酣睡至散场。

    而且电影里采用了大量的隐喻与象征,虚虚实实交织在一起,更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幻境还是现实。

    我觉得,《灯塔》更像是导演Robert Eggers吃下混合精饲料(饲料里杂糅着古希腊神话、中世纪神秘学、欧美黑暗民俗、克苏鲁神话、精神分析等等各种玩意)后兴致所致产下的一枚薛定谔的蛋。

    观众们观影的同时也在替导演孵蛋,当影片结束。有的观众发现自己屁股下的蛋还没动静,完全没有破壳的意思(导演旁白:买票再刷一遍咯);有的观众发现自己孵出来的东西似乎跟隔壁观众的不太一样(导演旁白:一千个屁股就能孵出一千种蛋)。

    嗯,下面的篇幅,就来说说我屁股下孵出的是个什么玩意吧。

    深潜者的凝视

    《灯塔》的故事基于1801年英国真实发生过的恐怖历史事件“ 斯莫尔斯灯塔悲剧”。

    斯莫尔斯礁(the Smalls Reef)是威尔士彭布罗克郡(Pembrokeshire)的圣戴维岬角(St David’s Head)近海的一片危险的礁石群。

    当时斯莫尔斯灯塔住着两位看塔人Thomas Howell和Thomas Griffith。糟糕天气让他们困在岛上数月,期间Griffith因事故不幸丧生。

    据传,由于这两位看守人本身关系紧张,时常大打出手。Howell为了自证清白,没有惯常性地将Griffith尸体抛入大海,而是做了个临时棺材,将同伴尸体放进去,绑在屋外石头上,打算等被救援后再处置。

    海岛上的天气十分糟糕,很快棺材就被雨水大浪打得七零八落,成了尸体被绑在屋外。Griffith的尸体随着风浪来回摆动,路过的巡逻队船员表示,他们远远的看到一个模糊人影,向着船员招手,因此船员们判定,岛上一切正常。

    风暴过后四个月,Howell一直和Griffith尸体生活在一起,为了抵挡孤独和恐惧,Howell开始疯狂自渎,被发现时已经精神失常,裤裆污秽不堪。当Howell被救出时,已经精神失常,裤裆污秽不堪。

    事发后,英国政府规定,灯塔必须配备至少3名工作人员。

    斯莫尔斯灯塔距离彭布罗克郡海岸约25英里。

    但是到了1900年12月15日,苏格兰北端的弗兰南群岛(Flannan Isle,以爱尔兰主教圣弗拉南之名命名)上,灯塔中的三名工作人员William McArthur、James Ducat 和 Thomas Marshall( 又一个Thomas)也被人发现全员神秘失踪( 团队的第四名成员当时在大陆进行他的轮休)。

    最早记录弗兰南群岛灯塔看守人出现异常情况的是一艘名为射手(Archer)号的轮船。根据射手号当时的海航日志记载,他们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出发至英国爱丁堡的利斯港,于1900年12月15日晚间航行至该地区时,发现弗兰南群岛上的灯塔没亮起来。于是在12月18日抵达目的地后,射手号船长便向北方灯塔委员会报告了这件事。

    后来一艘名为赫斯珀洛斯号(SS Hesperes)的救助船原本定于12月20日往弗兰南群岛运送物资,但由于天气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推迟到12月26日才前往弗兰南群岛。而在中午12点左右抵达后,船长吉姆·哈维(Jim Harvie)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灯塔看守人来接应,并且灯塔上也没升起旗子,于是他便发射信号弹以及鸣船笛提醒灯塔看守人前来接收物资——然而即便如此,整个弗兰南群岛依旧死寂一般的安静。

    就这样,预感到情况不对的吉姆便带着一个名叫约瑟夫·摩尔(Joseph Moore)的船员前往灯塔查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吉姆和约瑟夫抵达灯塔后,他们发现灯塔门是关闭着的,但没有上锁,于是他们便推门而入。不过任凭他们翻遍整个灯塔也依旧没有找到灯塔看守人的踪迹。

    为了查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吉姆便让所有船员上岛搜寻灯塔看守人。而经过仔细调查,灯塔中只有一些杂乱的线索例如灯塔里少了一件雨衣并且煤油灯也装满了油、一张被翻倒的椅子、凌乱的床之类,最有价值的发现当属于已经煮熟并冷掉的牛排和马铃薯(煮熟但是没吃)。

    就这样,在对灯塔进行了一整天的调查后,吉姆便于晚间向北方灯塔委员会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这件事,并留下包括约瑟夫在内的三名船员在岛上暂时管理灯塔,以及继续调查这件事。

    在约瑟夫留在弗兰南群岛上的两天时间里,他发现灯塔日志中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记录,12月12日有暴风雨来临,并且风暴之大令这名常年驻守灯塔的人员都感到害怕,还写有James突然变得很安静,而William(William是上过战场表现骁勇的前海军)在哭泣的记载。

    然而真正惊悚的并不是William的反常,约瑟夫还发现灯塔西面的港口遭到严重破坏——铁栏杆一部分被外力大幅度弯曲,一部分则被从混凝土中拔出丢在远处,而且还有许多杂物散落在附近。更诡异的是,那里有一块大约1吨重的巨石居然被从原来的位置移开,但在约瑟夫看来暴风雨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但根据当地气象局和其他该海域的海员也证明,在12月12日至15日期间,这里并没有发生过特大规模的暴风雨,反而是12月17日发生了大型暴风雨,因此这件事就变得诡异了。

    嗯,这很克苏鲁。

    在克苏鲁神话故事里,往往没有开端,也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结局,在语焉不详的记叙里中止,多以记叙者的发疯和自我灭亡收场。

    1917年, H·P·洛夫克拉夫特创作出短篇小说《Dagon》,作为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开山之作。小说描述了一个水手在海上遭遇了疑似古代邪神Dagon(大衮、达贡、达冈)后陷入疯狂的故事。

    在一片暗沉之水之下存在一座神秘的水底都市,里面居住着一个神秘的半鱼人族(深潜者),它们侍奉着一位沉睡在这暗沉之水中的邪恶的生物——Dagon。

    之H·P·洛夫克拉夫特创作出《 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 ,将深潜者的形象进一步丰满。

    Innsmouth(印斯茅斯)是作者虚构出的一座位于美国东北海岸新英格兰地区的滨海小镇。小镇的居民在镇子行将衰败时抛弃了基督的信仰,转而成为了Dagon的狂信徒,经由献上活人祭品以换取黄金及鱼获量,最终导致当地人开始与定时爬上岸的深潜者交媾,并且身体也发生了异变,从人慢慢转化为水生怪物的样子,双腿逐渐无法行走,身上会生出鳍、腮、触手之类的东西,最后演变为深潜者的一员进入海低生活。

    黑暗克苏鲁版解析:

    老Thomas年轻时曾是个水手,常年漂泊海上,在某次出海时船上发生肆虐的鼠患,粮食很快被老鼠吃光,船员也纷纷患上败血症。所幸有水手发现一荒岛,大伙在岛上靠着啃树皮吃草勉强续命。

    大陆遥遥无望,看着身边的船员陆续或病死或饿死,老Thomas陷入了深深绝望。

    此时超自然现象发生了,海洋中的邪神Dagon出现在他眼前,他选择背弃自己的信仰与同伴,献祭了其他船员,并永远侍奉深潜者之王Dagon,而Dagon则帮助他回到了大陆。

    很多年过去了,他已经不再是水手而成为了一名灯塔守灯人,他在灯塔的透镜中偷偷布置了Dagon的神龛,每到午夜就赤身裸体在塔顶进行狂乱的邪教的仪式,并跟从海底被吸引而来雌性深潜者交媾。

    直到某天他的助手发现了他的秘密,助手将雌性深潜者认作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并且艳羡老Thomas能够与美人鱼有鱼水之欢,于是将偷偷将眼中看见过美人鱼雕成木偶藏在床下,每每长夜寂寞难耐时就拿出当作意淫的对象。

    终于有一晚,压抑太久的欲望促使助手丧失理智冲上了塔顶。。。Dagon收到了新的祭品。

    某天,老Thomas叕迎来了他新的助手,一个自称winslow的年轻人。

    然后发生了电影《灯塔》里所述的故事。

    最后让我们来品一品影片里老Thomas表示不接受厨艺上的质疑将小Thomas骂懵圈那段:

    Harrrrrrrrrrrrrrrrrrrrk! Hark,Triton,Hark! Bellow,bid our father,the sea king,rise from the depths,full foul in his fury(看来波塞冬跟大衮还是邻居,而且都不爱洗澡)。 black waves teeming with salt-foam,to smother this young mouth with pungent slime, to choke ye,engorging your organs till ye turn blue and bloated with bilge and brine and can scream no more. Only when he,crowned in cockle shells .with slithering tentacled tail(浑身长满触角滑溜溜的波塞冬?) and steaming beard,

    火神与盗盒者

    除了克苏鲁神话的影子,影片同样带有浓厚的古希腊神话的痕迹。与古希腊神话相关的象征符号比比皆是,片尾完全模仿普罗米修斯高加索山下受难构图的那幕就不用说了,简直太明显。

    但影片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新编吗?小Thomas所象征的就是普罗米修斯吗?

    我表示完全不能接受,因为整个古希腊神话体系里我最钟意的形象就是普罗米修斯。

    噢,那可是知晓未来与真理的普罗米修斯!泰坦之战首席谋士; 众神之神宙斯的拥立者与掘墓者;人类的创造者者、守护者以及拯救者(也是特洛伊之战的开启者,这是普神唯一的黑点,但是完全有洗地的空间)。

    在不同作者所创造版本繁多的希腊神话故事里,普罗米修斯几乎都是以至善至贤的先知神形象出现,我实在很难将他与影片里鲁莽暴躁的小Thomas联系起来,两者云泥之别。

    当故事进行到快一半的时候,小Thomas从口中说出自己的真名 Ephraim 时,反倒是出现另一钟可能:这哪里是先觉者普罗米修斯,分明是他那傻弟弟,后觉者 埃庇米修斯( Epimetheus)。

    小Thomas有黑历史,有杀害前同事的嫌疑。

    而埃庇米修斯同样有黑历史,他因自己的愚蠢和欲望害得人类差点灭绝。

    如此一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似乎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因为老Thomas所象征的神格,我觉得也并非一定是海神波塞冬,也可是火神赫菲斯托斯,而老Thomas身上的特征也跟赫淮斯托斯迷之吻合:

    1、瘸腿(两者都是瘸子,在同样带有神话新编风格的影片 日出英烈祠 Valhalla Rising 中,男主麦叔同样也继承了所映射神格奥丁的独眼 )

    2、其貌不扬(福叔本体当然是帅大叔一枚,但电影里的这个妆容。。。)

    3、粗鄙、猥琐(老Thomas暴露狂+屁狂,而赫淮斯托斯则对雅典娜作电车痴汉运动)

    4、嗜酒

    5、暴脾气

    6、大胡子哈哈

    也许大家还觉得火神跟老水手身份似乎不搭界?

    其实不然,赫淮斯托斯出生后就因丑陋被极度爱美自恋的天后母亲赫拉所厌恶嫌弃,尚在襁褓之时就被扔出了奥林匹斯山,后来被海洋女神忒提丝好心收养,在海上长大成人,直到泰坦之战时凭着两只麒麟臂的好手艺立下赫赫战功才位列十二主神之位,但因为与赫拉母子关系恶劣仍不愿待在神界,情愿留在人间,后来某次醉酒后被绑架带上了奥林匹斯山 。

    也就是说赫淮斯托斯上半辈子,几乎都是在海上讨生活,妥妥的老水手。甚至还有个海洋女神的养母,享受“海洋之子”BUFF加持。

    至于电影里频繁出现的美人鱼作何解释。

    嗯,我觉得那可能也不是海妖塞壬,而是另一位神,赫淮斯托斯的老婆: 阿佛洛狄忒,罗马名维纳斯。

    性欲女神,生于海中浪花,将老公赫淮斯托斯绿的发紫,姘头遍布三界,私生子也是满天飞。

    庞贝的维纳斯

    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老Thomas家里有老婆却跑到岛上来守活寡鳏居,并且一提起自己老婆就支支吾吾语焉不详。

    而阿佛洛狄忒为什么要跑到老公跟前诱惑勾引小Thomas呢,无疑是为了羞辱和报复赫淮斯托斯。

    因为赫淮斯托斯曾将阿佛洛狄忒与战神阿瑞斯这对弟嫂在偷情时抓奸在床 ,并用特制的金网将赤裸的两人困住并叫来众神围观,这几乎让同为十二主神之一的阿佛洛狄忒颜面扫地。

    另外,赫淮斯托斯作为火神,还是神界火种的保管者。

    在国内流传更广的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得火种的故事,其实是中世纪以后才盛行的版本。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普罗塔哥拉篇》 和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则是从赫淮斯托斯的火炉中盗得火种。

    火炉、灯塔,两者皆是发光发热之物。所以灯塔的灯光就是象征着人类福祉的火种吗?

    也不尽然。除了盗火,还有一个she,也能将埃庇米修斯与赫淮斯托斯串联到一个故事里。

    她是一份绝对无法拒绝的礼物,她也是一个绝对无法逃避的陷阱。

    宙斯恼怒普罗米修斯以及他创造的人类,令心灵手巧的赫淮斯托斯照着女神的模样用黏土创造一名少女送给埃庇米修斯作妻子,她美的不可方物,她的光芒令男人们无法直视。

    she is Pandora

    ——《神谱》

    无所不知的普罗米修斯早已告诫过他那住在人间的傻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任何礼物。

    但沐浴在潘多拉光芒下的埃庇米修斯早已把这当作耳边风吹过,欣喜的签收下了邮寄新娘潘多拉,以及一件众神精心为潘多拉的作为陪嫁物的陶罐 —— 后世将它作潘多拉之盒。

    所以我觉得剧情可以是这样的。

    守灯人老Thomas作为赫淮斯托斯神格的映射,在灯塔顶端所守护的并不是象征人类福祉的火种,而是美丽但危险的潘多拉以及的她那装满灾祸的魔盒。

    曾经有神问过赫淮斯托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是什么,是哈迪斯的双股叉?他摇摇头,是波塞冬的三叉戟?他还是摇摇头,那一定是宙斯的闪电长矛了,他依旧摇摇头,“以前也许是。”那神不解:“那现在呢?”

    赫淮斯托斯愣了半晌,只是悻悻道:过去?现在?哈哈,嫁衣,嫁衣,从来没有变过,我从来给其他人作嫁衣。。。那神见他不再开口,自讨没趣地走开了。

    赫淮斯托斯是个本性并不恶劣的神,他阻挡埃庇米修斯接触潘多拉,除了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外,或者还有一层“好意”在里头。

    就像一位酗酒抽烟生活作风也不干净的父亲警告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在我认为你长大成人之前,绝对不能接触酒精、烟草与性。

    孩子质疑:为什么?你不是样样都沾而且还很享受么。

    “因为我是一个有足够自制力的大人,而你,只是一个小屁孩”

    孩子此时若是再多问,或者表现出一丝的质疑或不满,换来便是一顿臭骂或者胖揍了。

    老Thomas知道小Thomas总有一天会混成另一个老Thomas,去主宰另一座岛的另一座灯塔的灯光,去欺凌另一个小Thomas。

    赫淮斯托斯也知道埃庇米修斯总有一天会夺走他的潘多拉,会打开那个魔盒,从此让人类万劫不复。因为这不仅是众神之父宙斯得意志,还是一场连圣贤如普罗米修斯也无法阻止的注定的苦难,是一个叫做命运的鬼东西在作怪。

    普罗米修斯:我使人类不再预料着死亡。

    旁白:你找到了什么良药来治这个病呢?

    普罗米修斯:我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心里。

    旁白: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普罗米修斯:我愿意和他一起忍受任何注定的苦难。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最终,埃庇米修斯将不愿交出潘多拉的赫淮斯托斯撂倒在地,登上了塔顶。璀璨灿烂的灯光下,他如愿以偿的见到美丽诱人的潘多拉以及她那正打开一半的魔盒。灯塔随着人类旧日的天堂訇然倒塌,埃庇米修斯也因为自己的愚蠢与贪婪受到了与兄长等同的苦难。

     6 ) 灯塔,孤独生活中你唯一的目光所至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梦境与现实互相交织,臆想入侵脑海,吞噬灵魂,成为灯塔的奴隶。

    与前作女巫不同的是,影片开场的第一秒就用低沉轰鸣的音效抓住了观众,1:1的特殊画幅和黑白的色彩无不彰显其复古的影片质感。阴沉又压抑的氛围和两个换班来的守塔人,都在述说着本片的基调:孤寂又阴暗。

    被流放的荒地,昏暗的灯光,萌芽的春心,被嫁身的少女,穷途末路的一家,阴沉的氛围和诡异的山羊,“女巫”如同塞壬一般吞噬每个来到此地的人。猜忌与欺骗,孰真孰假?恐怖的不是所谓巫术和诅咒,而是至亲之间不断的陷害与互相诋毁。信仰的崩塌导致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恶魔的低语萦绕在耳边,毁灭不过在一瞬之间。

    与《女巫》同样带有宗教或是神话的色彩,不同的是这次用大量的音效来堆砌恐怖的氛围感,丰富且代入感极强的音效,对称又相当简练的构图,视听体验相当出色,很可惜不是在大银幕观看的此片。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用两部长片作品证明了他的实力和独特的作者化风格,在处女作《女巫》之前,一直做的是服装设计和艺术设计,从《女巫》到《灯塔》也能感受到精致且贴切的化妆造型和服饰道设计,两名演员也贡献了相当贴合本片氛围的表演。

    当所谓厄运之兆来临,忧郁是守塔人最忌惮的梦魇,乏味的生活使人变成恶魔。前作中有意象代指的海妖塞壬,在这一部中终于是显现了出来。秃鹰,海鸟,海怪,这座灯塔仿佛有诡异的魔力,用它最强力的武器——孤独,逼疯每个守塔人。癫狂的思绪串起孤独的心灵,逐渐模糊的记忆忘却了时间。可怕的不是大海和灯塔,是迷失方向找寻不到前方,灵魂被吞噬,被献祭给这座黑暗中唯一的灯光。

    你只能注视灯塔,它俨然已成为这个荒凉之地唯一象征着权力的地方,在这座灯塔里迷失了时间和记忆,失去了自我。性欲无处宣泄席卷了理性,悬崖峭壁之下是过往的“自己”灯塔上的自己,混乱的时间感知,已经在口中出现过的持刀动作又在后面重现,无不告知我们从摔下灯塔那一刻之后的全部,或许多数都是癫狂之后的臆想。

    和《闪灵》确实是有相像的地方,被困在密闭环境之中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导致精神失去理智。但这一部主要是虚虚假假相互穿插,臆想与现实交织,让观众一同进入温斯洛的世界,杀死同行的守塔人,掩埋托马斯的过程,个人认为也是杀死懦弱的自己的过程,两个人都有相似的地方,被孤独所折磨,失手或故意杀死同行伙伴,取而代之的过程也是在失去自我。最后爬向灯塔,疯狂的内心得到最后的解脱,从灯塔高处一落而下,遁入了无尽的深渊。

     短评

    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1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你你你...居然不喜欢我做的饭?!居然连龙虾都不喜欢?!杀了你个小兔崽子!

    22分钟前
    • Bayes_Dan
    • 推荐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2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台词真的难懂

    29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32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女巫]导演新作,十分暧昧多义,集心理惊悚片与魔幻恐怖片于一身,表面上的主题涵盖长期与世隔绝引致的崩溃癫狂、弑父与权力斗争、男性欲望的压抑与变形、身份认同的迷局。在素材上,除了普罗米修斯、波塞冬及塞壬等古希腊神话指涉外,还精妙地化用了“塔楼”与“灯塔”意象在文化史上的多种隐喻义——超验的永恒世界(时间的不可辨识或曰无时间的场域)、男性权力、路标、僭越、精神上的隔绝之所、囚禁与危险。1.19:1画幅与暗调高反差的黑白摄影予人强烈的复古感,海鸟的鸣叫、海潮声与雾笛声不绝入耳,不连贯叙事和破碎剪辑足以令观众眩晕迷失,配上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的癫狂表演,绝对够劲儿。(8.5/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 nice to 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38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 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44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49分钟前
    • 🛶
    • 推荐

    视听很好,1比1画幅下拍摄的角度和镜头的机位和构图都强化了惊悚效果,繁多的惊悚意象以及突兀的音效把惊悚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迷幻+酒精构筑的臆想和现实的界线模糊后,那种危如累卵的紧张感让人手心冒汗,导演颇有才气。全片只有两位演员却依靠表演和戏剧的张力撑起,帕丁森的表演第一次居然有盖过威廉迪福的迹象。但依然有不足:音效虽好但有些喧宾夺主,几次被音量(而不是音效)吓到,如果节制一些可能会更好。

    5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导演双周,因上一场口碑大爆而炙手可热,我排了整整三小时队才看上,精疲力尽,为此错失三部好片,创下我的电影节排队纪录了。确实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一比一画幅,老胶片质感的黑白画面,脏乱破漏风漏雨的木屋,绕耳不绝的风声浪声汽笛声,单调重复粗朴的工作,有种都灵之马的苍茫感。酒后是挚友,酒醒是暴君,两个男人互相提防和撕扯,谜团、幻象把人步步逼疯,似乎又看到一丝伯格曼的才气。方言戏剧台词很出彩,两位大明星飙戏火花四溅。在大光比煤油灯的照射下,气氛愈发诡异、惊悚、血腥。这片成本应该不算高,如此极简场景人物就能做出这么丰富的视听语言,确实了不起,选进戛纳主竞赛也完全不逊色。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58分钟前
    • 日王仔
    • 力荐

    20190524@导演双周 🐂🍺!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 也难以复制 光视听语言上1:1 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 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 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 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 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 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 过去的罪孽 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 真叫人嫉妒

    1小时前
    • nobody💫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