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2

    主演:撒贝宁,王嘉宁,段奕宏,郭秋成,毕彦君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节目第二季将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经典典籍,延续第一季“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全面展现中华历史典籍之美。

     长篇影评

     1 ) 《说文解字》这期是个挑战吧

    之前每一集都看,正好在给学生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第一篇就是《说文解字》。昨晚看完后,很感谢编剧组没有把各种民间传说放进许慎的故事里。其实许慎作为戏剧人物,不太好表达,和往期相比,戏剧创作难度比较大。因为许慎史料记载少,一生就是潜心著书,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点。昨晚的节目看完,还是挺好的,编剧把故事的核心放在《说文解字》最为了不起的分部编类上,再借此表现许慎的治学态度和性格,典籍和人物都立住了。 当然陈晓的表演也是加分项,很喜欢他就是因为近年来觉得他的情绪感染力和分寸感都越来越好。这期节目他能主动请缨,挑战年龄跨度很大的历史人物,很不容易,完成得也很好。许慎这样一个生平比较简单的人物,在戏剧表达上,是要挖掘内心的,而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有很强的共情力和表达力,才能感染观众。

    我觉得这不仅是对青年演员的挑战,也是对节目组的挑战,因为我印象里是《典籍》基本以中年演员为主,如果是年龄跨度大的人物,会用两位演员来分别饰演青年和中老年阶段。而这次的陈晓,是目前为止《典籍》主演中年纪最轻的演员吧,他能很好地完成许慎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的塑造,个人觉得,挺欣慰的。

    这期节目编排中,唯一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时间长廊上这次只有一个南唐徐铉出现了,把他兄弟徐锴给省略了也就算了,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热潮期,只剩了段玉裁一个名字让撒君提了一下,更别说其他乾嘉学派之类。如果说清代人物妆容比较难办,那可以让近代的章太炎出现一下吧……这期就一个人物出现在时间长廊,是不是有点太单薄了?

     2 ) 个人认为第二季存在的问题

    1.叙事偏向故事化,一味讲述作者生平和著书故事。诚然,以作者生平或者著书过程为叙事主线演绎典籍有其优点,比如可以使节目更加通俗化,但几乎每期都遵照这样的结构识读典籍,必然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汉书》一期演绎班昭从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代大家的一生,《礼记》一期讲述郑玄学礼注礼践礼传礼的一生,《文心雕龙》一期演绎刘勰熔炼文心的一生……节目越来越向人物传记的方向靠拢,“典籍”几乎成为了一种名号,节目的实质更像是传记片。比如《茶经》一期,可以叫《陆羽传》,只不过在陆羽人生经历的演绎中嵌入了部分《茶经》的内容。而在作者生平中嵌入典籍内容的叙事方式在第二季已经屡见不鲜。

    反观第一季的《尚书》《史记》《楚辞》篇,以典籍内容演绎为主,人物生平演绎为辅,重内容轻故事。《尚书》一期以板块式叙事结构演绎了《禹贡》《牧誓》,中间伏生自述生平的时间只有短短6分钟。《史记》一期虽然以司马迁生平为主线,但也演绎了《史记》中20多个人物故事。《楚辞》一期虽然《橘颂》部分的演绎带有浓郁的人物传记的味道,但也通过《离骚》《天问》篇的演绎把叙事主线拉回到了《楚辞》内容上。

    质言之,不是说演绎作者生平或者著书故事不重要,而是说要处理好作者生平、著书故事演绎和典籍内容演绎之间的关系,即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如此可以缓解节目叙事结构范式化带来的问题,也能增加节目内涵,提升节目的思想性,改变节目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弊端。

    2.撒贝宁和先贤的对话完全成为了连接戏剧情节的工具,缺乏生动性。而第一季的《尚书》《史记》篇中的人物对话就值得借鉴。譬如《尚书》“禹贡”片段,正戏中提到冀州,撒贝宁感慨说“这冀州相当大啊”,正戏中提到兖州,伏生插话说“兖州据说是先师孔子的家乡”。又如《史记》司马迁青年游历片段,正戏中提到大禹,老年司马迁插话问“后世还祭祀大禹吗”,正戏中提到勾践,老年司马迁插话说“勾践遭难,却为国忍辱”,正戏中提到屈原,老年司马迁插话说“屈原人品高洁”……

    这些“穿针引线”式的插话活跃了舞台气氛,突出了节目古今对话的艺术特色,生动而又自然。而在第二季,这样的插话少之又少。

    3.节奏较快,一味煽情。节奏较快是第二季的硬伤,它导致很多桥段较为突兀。而反复刻意以及缺少铺垫的煽情,导致感情抒发不到位,也不利于搭建起观众和戏剧之间情感共通的桥梁。这里重点说煽情的问题。第二季的煽情次数相比于第一季明显增多,原因可能就是节目的侧重点偏向人物本身而不是典籍内容。

    以第二季的《文心雕龙》为例,戏剧刚开始刘勰就跟父亲告别,这场煽情戏没有任何感情的铺垫,即使现场有悲伤的背景音乐渲染氛围,也难以让人感动。《文心雕龙》一期不仅演绎了父子情,还演绎了母子情,太子萧统丧母这段戏也同样煽情,这样反复刻意的煽情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依个人来看,煽情戏绝不是越多越好,它需要充足的情感积累与铺垫,讲究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此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4.背景音乐过于繁杂。第二季节目的背景音乐实在过多,而且与戏剧场景的搭配也不是很恰如其分。

    另外,第二季的戏剧结尾,先贤和撒贝宁告别走进甬道(即时空隧道)时,那种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都是突然响起,且节奏较快,造成戏剧结尾较突兀,仪式感缺失。本来,这种大气磅礴的音乐可以更好地收束全篇,更能给人一种直击心灵、荡气回肠的力量,但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这些效果均有所减弱。对此节目组可以参照第一季的《尚书》《史记》等篇相关桥段,把握好戏剧结尾古今读书人告别时背景音乐的节奏,使得节目演绎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5.叙事结构套路化。综观第二季,几乎每期节目都是以主人公从小到大的成长事迹作为叙事主线,几乎每期节目都离不开煽情。除此之外,第二季的一些节目还套用第一季节目的叙事模板。这暴露了节目存在的叙事结构固化套路化的问题。

    6.缺乏名场面。第二季整体上缺乏像第一季伏生伏案痛哭,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撒贝宁和司马迁的炎黄子孙一拜,李时珍跪地喊“父亲”这样的名场面。综观这些名场面,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一是剧本,二是演技,三是戏剧节奏。剧本应该善于抓住典籍内容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抓住情感这一共通之处。《本草纲目》一期,李时珍跪地喊“父亲”的一幕,之所以令人泪目,原因就在于父子亲情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古今情感都是共通的。人物的演技应富有张力和爆发力,比如倪大红老师扮演的伏生,一眼千年的回眸令人叹为观止,王学圻老师扮演的司马迁,一番内心独白让人血脉贲张。这些场面充分发挥了演员的演技,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戏剧节奏应该张弛有度,比如《天工开物》一期戏剧结尾宋应星和袁隆平院士握手时,戏剧节奏明显放慢,时间仿佛定格在握手的那一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戏剧节奏的力量。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的戏剧节奏更快,很多场面和细节都是一闪而过,节奏处理的不到位,也难以成就让观众为之震撼动容的名场面。

    整体来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虽有缺点,但与第一季相比也有所改进。比如节目组删除了幕后花絮,首次采用外景拍摄,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节目实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愧为文化类节目的标杆之作,匠心之作!

    最后,本人衷心希望《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越做越好!

     3 )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

    《永乐大典》:陆游:买地孤村结草庐,萧然身世落樵渔。一编外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明代大儒陈济过目不忘,深藏功与名,不求官不发财只为编纂教读书人读书的大书,以一介布衣领衔《永乐大典》都总裁,带领千余学士编纂史上最大的类书,真乃读书人中读书人,时誉为“两脚书橱”(原来是读书人最高称谓)。陈济:“我即是书,书即是我。”以韵统字,以字系事。 《越绝书》:“绝”乃“勾践时”,是越国勾践时代的历史,乃地方志之始祖。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越国先祖大禹于扬州绝地求粮,越王勾践于会稽山绝地求生,于越国卧薪尝胆绝地反击,三千越甲而吞吴。《越绝书》与《越公其事》互证。“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伍子胥大概是无底线只有仇恨的人。 《水经注》:做人,要像泉水般清澈纯净,像河水般热血奔涌,像海水般有容乃大。大丈夫行事当如水,遇万丈深渊,奔涌而下,果决勇毅;大丈夫持志当如水,经百折千回,东流入海,坚定不移;大丈夫立功当如水,所到之处,润泽万物,利益世人。

    《茶经》:茶者,南方嘉木尔。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陆羽倾其一生情志撰写的《茶经》使解渴之茶上升至为人处世之精神高度。绰号“气壳”的王劲松——那个在《谁说我不在乎》里那个一口气说出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我做个弹弓子打你家玻璃”的精神病患者的扮演者相在这里把“茶圣”陆羽演活了绝了。

    《说文解字》: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难得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综艺,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代表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典籍,如《尚书》《论语》《说文解字》等。以文字之本,传文化之道。地灵孕育了人杰。

    《备急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4 ) 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这一期,哭的最惨。“念述先贤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小我的情感碰撞到残缺的时代,那种悲怆的美,令人动容。当那份“传礼于天下”的家国情怀遇到东汉末年的腥风血雨,一“礼”字普渡众生。郑经做到了,郑益做到了,郑小同传下去了。 “如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仪以为干櫓,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何为“虽千万人,吾往矣”,观后顿时豁然开朗。不学礼,无以立,中华之“礼”,应时而生,因世而易,数千年传承不息,立身立家立国之本,皆得益于此。 希望我们而今的时代能够有更多的先生发出“吾道东矣”的呐喊,大道皆可传矣。

     5 )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浅显了解了《永乐大典》的历史,彻底被像陈济一般不求功名利禄,只为传承文化的读书人折服。 一万一千四百册,四亿七千万字,本末精粗,粲然备列,在只能用大脑和双手整理古今智慧的时代,他们用“一边在手君无怪,曾点蓬山四库书”的纯粹,终成万世之作。 “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我似乎在陈济身上看到了王守仁封身心于自然,终顷刻顿悟的豁然开朗,看到了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成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更看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脱俗。 雨不能自控,人应该绽放,若人能穷尽一生凝聚智慧,相信“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将汇聚成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将中华文化璀璨的星光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开辟出一个同心勉力的新世界。

     6 ) 《永乐大典》之大,已成大家之大!

    最近着迷央视爸爸的《典籍里的中国》,如痴如醉! 这是一档文化类节目,主要以古今对话、戏剧还原、专家品读等多种形式带我们了解古代典籍,一集识读一部典籍。观看至今每一集都让我大受震撼、百感交集、频频落泪。看完第二季开篇之作《永乐大典》后,我心中的感动排山倒海,必须一吐为快。 我虽没读多少书却很爱书,因为这个节目了解了《永乐大典》,知道了陈济——《永乐大典》编纂工作中皇帝钦点的布衣都总裁。陈济自幼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他学识渊博,人称“两脚书橱”。明知修书与富贵无缘,却依然把它当做一生的愿望。他调侃自己年轻时只会啃两样东西:啃书本、啃老子。他的智慧、他的坚持、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和纯粹,让我俯首膜拜。比恩师谢应芳幸运的是在四十几岁时终于等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他带领数千人,历时五年,修纂了万书之书《永乐大典》,全书三亿多字,一万一千九十五卷,内容汇集此前典籍七八千部。“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几百年前便悟出了现代人的检索之法!只为让更多的人找到求学问的门径,“推开最窄的门,走向最宽的路。”戏剧中他以《师字册》为例,从一字师、一世师、百世师、万世师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尧舜……到师 不限于人:以苦为师、道德为师、万物为师……真是让我辈师者,倍受启发与鼓舞!先生之泽,远矣! 而每一集戏剧的最后,都有一个固定桥段,先贤穿越古今,了解典籍在后世的流传和影响,为的可能就是弥补缺憾、让故事圆满。而在永乐大典的最后,当陈济得知,当初一众人举国家之力呕心沥血编纂的一万一千九十五册书,全部下落成谜,不知去向,嘉靖年间誊抄的嘉靖副本也仅剩四百多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时候,他眼里的悲伤、痛苦、失落以及悬在眼眶的泪水,让我彻底破防,泣不成声。而当他看到珍贵的师字册,缓缓说出:“当初修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找到求学问的门径和方法,现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了。又有这么多人能看到这部书,永乐大典之大已成为大家之大,真是古今之事,共览之……”继而大笑而去,一切皆释然。至此,我只想献上我的膝盖。给陈济,给《永乐大典》,给央视爸爸,当然还有段奕宏。不得不说,央视选角眼光真是yyds。陈济与段奕宏合二为一。 记得小时候读书时,最怕老师让写读后感观后感什么的,太头疼了,没什么感触,挤都挤不出来。如今却拦都拦不住的想一吐为快。岁月啊,让一切皆为可能……

     短评

    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和第一季相比变化不大,王嘉宁表现得比前一季更自然了。第一集《永乐大典》只能说算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第二集《汉书》讲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两代人矢志修史和班超远赴西域投笔从戎的故事非常感人。这节目别出心裁,通过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深刻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顺便鄙视一下胡说清朝打断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那条短评,一看就是日谍在搬弄是非,知不知道“二十四史”是清朝钦定的!

    3分钟前
    • 新博士生17
    • 力荐

    别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视角讲述班氏两代人接续撰写「汉书」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传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

    4分钟前
    • 大食蚁兽
    • 力荐

    庶几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5分钟前
    • 一晴方觉夏深
    • 力荐

    备考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老师推荐的,学累了看一会。

    10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永乐大典》竟然是这样一部巨著。有些典籍,这节目抓精华抓得不错,确实开眼了,否则日常恐怕很难有机会去遇见它们。第一季的《老子》太一般,一直期待着《庄子》,但第二季似乎依旧没有,《庄子》这么不受待见吗?

    12分钟前
    • 小斯
    • 力荐

    《永乐大典》原本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如今国家图书馆仅有二百二十四册入藏,近五十存一的比例,想想都觉得心痛啊!很不满意的一点是王嘉宁每介绍一个赞助商,就非要剪辑鼓掌的镜头插进去,就很别扭。

    17分钟前
    • 随心随性过一生
    • 力荐

    看到 段奕宏这期 才发现 原来还有这么个宝藏综艺 觉得应该补补课了

    21分钟前
    • 碎月昕飏
    • 力荐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人吧,给男人塑造那么多真情真义,不知几分真几分假呢?讲男人有父亲,有兄弟,有事业,有理想,为国为民的,然后,都是吃着女人骨血,她们还没有名字,哦,在典籍里没有,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架构里也没有。正所谓,名副其实——男权社会。典籍里的中国——典籍里的男权社会。

    24分钟前
    • 淮十
    • 很差

    !!!!

    29分钟前
    • mummer
    • 力荐

    《汉书》班家名垂千古感人至深

    30分钟前
    • 防晒霜
    • 推荐

    轻松中学习

    32分钟前
    • 知止先生
    • 力荐

    看一次哭一次

    33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力荐

    如果说第一季是“撒贝宁穿越古书记”,那么第二季就是“撒贝宁古书展览会”,由于第二季的典籍名气普遍要逊于第一季,所以节目里向观众解释的需要更多了,另外每本书的主角定位也模糊不定,比如“陈济”“郑玄”“大小毛公”……许多情节总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要生硬,很多地方煽情也不到位,以致于忽略了典籍本身。而“礼记”这期又与“传习录”的节奏十分相似,演员亦相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整体上来看,剧本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但相比上一季却还不够精炼,第一季的整体质量都要强过目前本季的前四篇。

    34分钟前
    • Leon Hsu
    • 推荐

    有了第一季,第二季总想会更好,但因为视觉疲劳的缘故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那么好了,文心雕龙那一集就感觉莫名的尴尬,不知道为什么。

    36分钟前
    • Love✨社恐本孔
    • 推荐

    终于等到了 鉴于第一季有的人喷这个事情 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初衷是让我们现代人去积极地读书 而不是抓住一点毛病就开始疯狂做文章 读书是出发点 节目是启蒙作用 至少这个节目让我真的去翻看了很多古文的书籍 并衍生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近代史的书籍 培养了读书浓厚的兴趣 这才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

    40分钟前
    • 兔爷
    • 力荐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时期。回顾第一季的典籍中,有四部是明朝的,一部史记是汉朝的,剩下都是先秦的。这不是偶然,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发达,人文自由思想发展,各领域都出现了许多人物。只是这一进程被清所打断,文字狱的存在,使得私自著书变成了一种动辄杀头的高危行为,《四库全书》对古籍的销毁删改更是不计其数。结果是清朝学者形成乾嘉学派,只能专注于考据经史,而不敢过问世事。

    42分钟前
    • 路篱_
    • 力荐

    最令我动容的是我们无法欺骗陈济永乐大典缺失的遗憾,段奕宏那悲伤若失又怅然潇洒的从容与悲怆。

    44分钟前
    • 吴辽
    • 力荐

    时隔一年终于等来了第二季,富有哲理和感人,舞台技术有进步。

    46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无脑粉 必五星

    49分钟前
    • 一无所有
    • 力荐

    看了《永乐大典》这一期,历史文学小白也能很舒适走进巨著的创作情景,了解古人写书的不易和珍贵,近代人护书的艰辛和无私。好在现在社会风气是开放包容自由的,愿中华民族文化昌盛,绵延不绝。

    52分钟前
    • 白丁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