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六季

    十三邀第六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锺叔河,姜逸磊,刘力豪,陈佩娜,卞蓓莉,王丹妮,戴多佳,张光华,张龄月,苏晨成,许婧,李东田,李缅燕 

    导演:未知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对话鐘叔河

    虽然说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讲话一点都不会晦涩难懂,读万卷书然后只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好的编辑,好的学者。

    老先生引用,何为才学识,才是才能,学是学问,识是见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为学问,作家诗人才华横溢即为诗篇,公共知识分子如编辑记者宣传者最重要的是见识和以此形成的社会使命感。

    老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民族自我复制的基因太强大,正因如此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变革的脚步才会走的非常缓慢,这不是一两代人能轻易实现的事,所以,急不得。

    老先生说,按常识和情理办事,事就能少了很多折腾。除四害如果能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这个运动的问题,不去做,那么荒谬就不会继续下去。

    老先生说,书还是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保持质疑探索求真的勇气,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考,不拘束于眼前。

    最后老先生说,他的一生,只为尽可能出一些启蒙的书,尽力做一些正确的事,讲一些真话,如此,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PS这一期许老师采访时眼神中的崇敬和在图书馆翻看古籍讲到张德彝时那种兴奋也很动人

     2 ) 刘擎这一期访谈的一些记录

    十三邀这一期的主题是996和躺平,确实体现了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的痛点,我比较喜欢十三邀的其中一个地方是提供了像刘擎这类有着丰富学识和经验的学者他们看待当下时代的视角,他们是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的,如许知远所说他们那一代人有一种生活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浓缩感,而这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里面都很罕见的高度浓缩的经验尤其在像刘擎这类学者身上反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优势。他们以理性又非完全被动的姿态从刚远去的巨大的时代转折中走过来,他们拥有着相对年轻一代而言极其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更为重要的是比较的眼光,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然而生命体验却很单一的背景之下,作为普通人的感受性被结构进一步剥削而变得愈发单薄,我要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更宏观的造就我们生活形态的社会和时代,只能努力去从社会学、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角度尝试找出那个靠近答案的答案,而这些学者以他们专业的视角提供给我们一些参考,然而我们都得接受因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以超越的眼光看待当下这件事。

    我总结了一下这期访谈中比较有意思或者比较认可的一些地方。


    远方的暴政

    关于996和躺平这种流行词汇的诞生,刘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想象变化的结果,原先凝固的社会想象由于背景的变化以及很多人的期待开始落空从而逐渐松动甚至分崩瓦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吃原有那套叙述模式,虽然在客观的生物需求上更容易被满足,但生活需求的压力在感受上增长,满足这个需求的比较好的、体面的能达到生存标准的供应方又不够 ,在一段较为短暂的时间里以为通过增长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这种落差感,但到了后面会发现这是结构性的问题,目前它能容纳的社会流动的空间有限,然后个人的沮丧感就会随之而来,那种非理性的叙述比如躺平就会出现, 因为在这个可以完全把控的,可预测的小空间里的自我的存在是真实、持续的。这种变化它既非激进也非保守,但会感到当下一直处在一个好像待定的转折的但是不知道往哪走的状态,影响命运的要素变量越来越多,它是远方的未经你同意就支配了你影响了你所以叫远方的暴政。

    生活在这个时代,二者同时赶到

    当代生活的反讽性在于一个空前想象力、开放性、创造性的时代同时又特别单向度,从公共行为到私人行为都被类别化无孔不入地蔓延到整个文化、精神生活,它是技术规约和社会机制的全面绑定,一方面好多打开的空间另一方面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不被系统在任何意义上所命名、规范、区分、衡量的世界完全消失了。虽然选择变得容易但牺牲掉了暧昧的多样性,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从试错当中从一个偶然的事物当中诞生新的可能性的窗口一个个都被封死关闭。

    你相信人类会斗争、会厮杀难道比相信人类可以共存、和平相处更深刻吗?

    那些天天叫嚣着弱肉强食一味追求强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也无非是拿着西方那套过时的野蛮文明而沾沾自喜,虽然残酷竞争的逻辑会在一段时间内奏效,但从一个更大维度上看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生存逻辑,斗则两伤,和则两利则慢慢成为现实的规范逻辑 。 一个好的社会想象应该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很多不同的可取的生活方式,但一定有非价值、反价值的部分。

    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

    反思不是站出来把自己的情景客观化,反思的位置所需要的资源、视角可能是从社会内部的异端中获取到的,也可能是在社会外部的资源当中获取的。抽离出这个社会主流是因为社会的边缘、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外部社会给了那些资源和视角使得你有能力对主流进行反思,反潮流代表了一个更好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邪恶的。判断力永远是有限的,判断力的标准与你的学识、经历、见过的人事汇集而成的经验以及对这个经验做出的反思有关,它凝结而成判断。判断是存在高下之分的,判断力包含着对自己判断标准不是彻底准确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又非常重要,其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分寸感即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这种恰当是经过无数次的过线之后才能慢慢找到。

    这只是一个线索,是通向更开阔的更深厚的更重要的那些著作的桥梁,我希望架起这个桥梁。

    现实生活世界它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没有完全的概念是不能把握的,但只有概念又会跟现实有一种不接。 现实世界跟理论有关但关联又是复杂的,理论只能起到一盏灯的作用照亮它但又不能直接对它产生什么作用,即使照亮也不是通透的整个照亮的,是有明有暗的。穷究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得到比普通人更好的解答,深度的哲学思考把自己跟一个更大的背景甚至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或许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直接作用,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那种精神性是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3 ) 宁浩,一个怀疑论者

    《切片计划》对本集的评论,让我有了看这集的冲动。

    意外的很喜欢,对宁浩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感觉认同。

    这集其实亮点很多,宁浩对于二战后“人,人道”被供上神坛的怀疑,许知远和宁浩对于艺术发展史的辩论,都很有趣。

    许知远的很多问题都有被回避,但是我不觉得其中有不真诚,而是宁浩提供更多的解读性,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同样问题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许知远纠结于大环境对人的”规划“,而宁浩更愿意理解为”人“渺小下的用力求生存,在这个层面,意义和一切的东西都被消解了。这个和宁浩一直以来作品中的荒诞是完全契合的。

    正是这份,渺小和无意义,才诞生了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4 ) 许知远对话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

    ●简介

    ●“自认为很消极”“这一切都和我在1973年看到那颗彗星有关”“小富即安”“画画是为了安抚我自己,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我希望我的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画画即思想”

    ●何多苓,“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画画,也作曲,

    ●“松”

    ●每个领域做到“松”很重要,就像握林丹的手,他的手很软

    ●去中心化

    ●喜欢边缘,“梭边边”,致力于在一个主流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关心自己想做的那么点儿事,不喜欢被支配,得自己满意才行

    ●惊奇感

    ●对现在年轻人对什么事情都感到不惊奇而感到惊奇,他对世界始终保持惊奇感,会想天上云的的形态,牛在想什么,树是怎么长的

    ●内在的节奏

    ●人活着是为了感知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感知,就像我看得见,听得见,能体会,能描述

    ●知青生活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力的本质:无中生有

    ●承认生命的不可知,怎么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启示

    ●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还可以自然的人,轻盈而不肤浅,争取而不逃避,开放而不封闭,进步而忠于自己!

    ●在公共和私人领域边界逐渐模糊的当下,私有化的时间显得尤其宝贵。

    ●一个人的自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愈某种痛楚的结果。无论是当年历史中的人生命运,还是今日市场上的淡忘追捧,一以贯之的人格在沉浮中怡然自乐,这种人格令人尊敬。画作不追随时代的潮流,画法不遵循老师的传统,这种活出自我的生命,令人羡慕!

     5 ) 何多苓:在理想国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黑衣女人 布面油彩 110*80cm 1997

    梁益肖像 63.6x74.5cm 布面油画 1984

    乌鸦是美丽的 布面油画 89.8x70cm 1988

    肖像王敏 70.1x55.2cm 布面油画 1981

    小翟 48x36cm 纸本素描 1988

    熊志鸿肖像 35x68.5cm 纸上水粉 1980

    彝族人

    完全没想到这一期《十三邀》的对象居然是何多苓!简直太喜欢这一集了!没搞懂这期嘉宾为什么是他,以往的嘉宾,不都是选当下比较火的么?而何多苓作为中国当代油画里最具水准并最独特的画家之一,早已成名多年,艺术和商业价值并存,多年前其作品已卖超五百万,但其声名并不那么为圈外人所知,近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动作。难道是上半年魔都《草 色》展和年底帝都798区《凝香 姿态》展带来的关注?还是老许被何多听古典写诗作曲搞建筑的斜杠人生+出自书香门第又混文人圈子诱导了?视频放出来的部分,老许大部分时间就跟个孩子一样,就听着,这很不老许啊。难得“很老许”地问一次“您觉得您现在有特别大的瓶颈吗”,何回“哦哦,很平静很平静,我就尽量让自己简单……”哈哈哈,真是笑不活了。老许试着一次次去找何不自洽的地方——他认为一定是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老许成功地被带偏了。

    对比一下之前也是满足入世生活的蔡澜那集,这集里的老许面对对方的言行合一,无奈感好像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给自己留白,噗嗤。

    很高兴看到老许在片头就反省自己和现实太近,实在是很厌恶跨文化境域深刻叠合生存文化背景之下人人当自己意见领袖、人人关注深刻变革,而忘记在这持续的影响中,忘记追寻身为一个人,自身又需要如何构建的现状了。

    这一集,在我看来,是展示何多苓在自己的理想国如何自然而骄傲的老去,是对《十三邀》之前很多太现实太严肃的内容的一个转向,也更是与之前互为补益、互为彰显而相生相和的一集。另外,这一集,相当滴有“四川”味儿,作为一名四川人,感到非常亲切,非常非常滴喜欢。

    何多苓,熟悉的人和朋友称呼他为“何多”,“多苓”是英文dawn的音译,因出生在黎明,是他那作为西南财经大学始建人之一的爸爸何高著教授取的,作为在川大长大的孩子,从小看的是珂罗版的画册、听的是古典音乐,在大凉山的知青生活中,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阅读”,看了很多俄罗斯油画大师的作品,大凉山,成了他吸收艺术营养的天堂,“那时的环境是我特别追求的,辽阔的土地、稀少的人、远处荒凉的山、蓝天、白云、阳光,一到傍晚便是很大的风”“既渺小又很博大的一种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特别享受”①。他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喜爱,也让他对于艺术的认识理解与常人不同,这应该是他对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的原因。

    何多苓曾在著名女诗人唐丹鸿对他的访谈中,将自己的艺术创造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习作阶段,就是上大学时画的大量的习作肖像,这一阶段在技法上属于学院派,是受法国印象派和苏联写实主义影响下的产物。第二阶段是从《春风己经苏醒》开始,此阶段的创作受怀斯的影响,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神秘感,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去了美国的时候,在美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时深受感触,开始在创作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第三阶段从画《迷楼》和“春宫”系列开始,这一阶段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时期,进行了许多全新的尝试。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开始创作婴儿与女人体系列。

    作为历经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三个重要时期一一“文革美术”、“伤痕美术”及“85思潮”的何多苓,他的题材和同时期的画家们不大相同,没有批判,没有苦难和伤痛。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布面油画150cm×200cm2016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布面油画,1986 年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布面油画180cm×190cm1984(红衣服是小翟)

    小翟的肖像

    雪雁系列

    他曾说:“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生活本身,它的本体是很平庸的,不值得入画。有的人可能认为平凡的生活刚好值得入画,但我相反,但我也不认为崇高才可以入画,而是说生活本体是不值得入画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采取它的一些局部出现在画面上,但应该赋予它另一种东西,说的俗气一点,‘诗意’吧。”

    所以一说到他是“伤痕美术”的代表,轰动一时的“春风已经苏醒”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并不认可。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5cm×129cm 1982

    只有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这一期视频里出现的88年《偷走的孩子》为主题,在上海艺博会开了个展,内容都是关于大地震后的孩子,他说,因为“诗也好、画也好,肯定要留下些东西。要是一点东西都没有,他们就白死了。” ②视频里这幅《偷走的孩子》的浮雕版,也展出了。

    偷走的孩子

    关于在美国,其实他去过两次,一次去了很短的时间就回来了,第二次,就是视频里提到的一年多、逛了博物馆什么的,是和前妻翟永明一起去的,他们去了很多博物馆。视频里提到的信是写给周春芽的,内容如下③:

    再看看当时在美国,他和别人画的彝族人有什么不一样吧。下面是高小华的:

    高小华的缝纫、初雪、伞下的女子

    再看看何多苓笔下的彝族人:

    何多苓的作品

    风格成熟后,他的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灰色多,起稿时的草稿线条容易保留下来,更显技法和笔法,也留下了一幅画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时间序列的痕迹。灰色,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色彩语言,在画里大量使用,使画面或含蓄平和,或神秘肃穆,或柔和悠远,无论如何,总是有微弱的遥远的感觉,我以为,也正是这种距离感,才使得他的画更具有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何多苓一直说受怀斯影响,我倒是觉得何的生活,艺术道路,色彩所传递出来的感受,更像莫兰迪。他们并不传递描绘对象在光线环境下的影响,而是自己的精神状态。而精神,是不可捉摸的、超脱现实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花前月下布面油画200cm×150cm2021

    花前 120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杂花系列

    风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光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气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水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唯觉 布面油画 180cm×140cm 2001 年

    视频里出现的音乐

    这首歌是Joan Baez写的,本来是反战歌曲,但年龄大的人唱起来,大概就等同于《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吧。

    Joan还有一首diamonds and rust,更是喜欢。这两首歌,前一首齐豫和齐秦一起翻唱过,后一首齐豫在94年的英文专辑《敢梦》里也翻唱过,并有附识为:钻石象征坚定和闪光的过往,铁锈代表着质变和时间的印痕。

    肖斯塔科维奇和舒伯特就不说了,听古典的人都跳不开的大师。

    视频里出现的这张专辑,是波兰最牛的爵士四重奏即兴音乐演奏团队High Definition在18年获得大奖的一张,《bukoliki》。有高音萨克斯、钢琴、低音贝斯和鼓,来过重庆,听众很少。这张专辑主要是乐队里的钢琴手对波兰作曲家Witold Lutosławski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全新改编,说实话,我对爵士怎么都没感觉。

    视频里出现很多诗

    提到何多苓和诗歌的关系,就跳不开他的前妻,著名的诗人翟永明。翟永明原籍河南,出生在成都,在贵州当知青后返蓉。也是相当好看和有意思的人(果然好看的人都和好看的的人在一起呀)对他80年代的艺术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现在关系还很好,前几年华为手机出新款,他们还为此共同站台。

    (翟姐真得太好看闹!)

    翟永明为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当过编剧,这是部非常令人感动的“伪”纪录片,里面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去的人,有新时代对先辈的悲悯和致歉,是成都消失的一面,也是诸多类似420厂的单位、人的故事。有人说这是超长房产广告片,我是觉得完全是打胡乱说啊。腾讯视频可免费观看。

    腾讯视频-中国领先的在线视频媒体平台,海量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很小我妈就给我买《星星》诗刊,但我长大后完全不喜欢现代诗,关于翟永明的作品,最喜欢的是一本三联出的随笔《毕竟风流去》,写了早已过去的时代,我非常非常喜欢,推荐给喜欢看过去的故事的人。

    前两年有个重庆的跨界音乐人,找了几个诗人把他们的诗谱成曲,其中就有翟永明的《迷途的女人》。qq音乐里有,链接就不上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看。

    翟永明还很喜欢拍照,她又很喜欢一字眉的弗里达,拍了一系列的致敬相片。

    她的姐姐莫然,是90年代就在《十月》发表文章的作家,内容以商战为主,后来做了编剧,电视剧《康熙秘史》的原创框架和第一稿分集故事就是她完成的。

    这张照片,是肖全为何多苓、翟永明拍的。

    说到肖全,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些照片,文艺中青年们估计都看过,无一不是出自肖全之手:

    1990年 三毛

    1990年 崔健

    1990年 易知行(被天涯封神的一张)

    1990年 杨丽萍

    1994年 张艺谋

    1986年 “星星诗歌节” 北岛 谢烨 李刚 傅天琳 舒婷 顾城

    1993年 窦唯

    1995年 姜文

    四川美术学院

    何多苓作为川美77级油画明星班的一员,这个班总共20人,就出了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秦明、张晓刚、杨谦、陈安键、雷虹等人物。喜欢坐茶馆的,知道老川美原来的交通茶馆的,一定要看一下陈安键的茶馆系列,实在是很鲜活,几十年里,小小的四方桌见证了天下诸事,每次看到实在是感慨万分。去年川美八十周年作品展,有这么一幅展出了:

    这些年,关于川美出大腕的原因分析不少,每次想到在黄桷坪老校区度过的时光,有江水里裸露的石头,铁轨边冒出来的野草,夜里的一声声警笛,昏暗灯光下的游戏,交通茶馆里的速写,戏台下的观察,画室里昼夜不灭的光,还有遇到的师姐、师兄们和他们的故事,就觉得也只有那种各种人事杂处的地方,才有那么多思想和力量的聚集。啊,又想起好吃到令我难忘的前门对面的番茄丸子粗米粉、开到现在的蹄花汤,还有后门的糖醋里脊了。

    现在的新校区,地广且平人又稀,风景好,一年也会去个几次,看展买纸笔以外,还有天气好的周末也会去散步,校外还有条不大不小的步行街,吃喝方便。

    川美罗中立美术馆前的大卫铜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用原作直接翻模制作后赠送的,加上原件,全世界就四尊,国内就这一尊,想要不出国看大卫,就来这里吧。斜对面星爸爸和臭豆腐、本地连锁烤串店挨着一起,随便选一家,吃吃喝喝坐到夕阳西下,都很舒服。

    白夜酒吧

    其实这期视频里并没有提到白夜,但翟永明和肖全都提了,没道理不提白夜。总之,旧的白夜么,“每年圣诞,何多苓会买几罐彩色喷剂,在大玻璃落地窗上,喷绘一幅圣诞漫画,有时是圣诞老人乘驯鹿雪橇,有时是圣诞老人背大口袋发礼物。这是白夜的圣诞标志,一直会延至春天,才清洗掉。 2006 年,艺术市场火起来了,不时有收藏家来白夜。一位收藏家听说了这个故事,大惊小怪闹起来:就这样洗掉了?好像我们暴殄天物。我说:不洗,难道你把白夜的落地窗切下来,抬走?他居然说:也许。” ④

    新的就在宽窄巷子,白天有茶晚上有酒,去打卡是很可以的,旧白夜圣诞的待遇,不知道还有没有的了,但另有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在。

    1998 年刘家琨设计的老白夜店面及店招

    翟永明与诗人钟鸣在白夜

    何多苓为白夜的活动拍照

    最后,本来想八一下视频里的工作室,但因为也是刘家琨的作品,就不说了,因为在西南地区当画图狗的,建筑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应该从读书期间就看到很多次关于他的作品的各种内容了,就不啰嗦了。最后,再看看这个理想国吧。

    部分参考资料:

    ① ②何多苓:我的艺术之路(采访:刘珍)

    ②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何多苓)

    ③ 《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

    无事听闲人说鬼

     6 ) 许知远对话刘擎

    ●智识提供力量,阅历赋予分寸感,追寻最本真的热爱,便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精神困境、意义危机,安全感来自何方?

    ●或精进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赋予生活的安全感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团建,宁愿自己在家躺着

    ●远方的暴政

    ●影响我们命运的要素和产变量越来越多,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们怎么感知它

    ●没有比较就没有任何视野

    ●目前的中国出现一种罕见的历史经验浓缩感

    ●没有目的地燃烧

    ●年轻的时候太容易浅尝辄止,但其实很多事情是需要阅历,需要修炼的

    ●社会想象

    ●996、内卷、躺平

    ●相对主义泛滥

    ●现在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物》陆庆松,因为不喜欢填各种表格,把清华大学的教授辞了,在郊区做自己喜欢的事

     7 ) 豆瓣9.2,开年第一部高分国综,最不该错过它

    最近,一档国产访谈节目低调回归了。

    刚一上线,就在豆瓣获得9.2的评分,口碑十分强硬。

    从2016年开始,这档节目保持着每年出一季的频率,季季都好评如潮。

    我敢说,它绝对是开年最不该错过的国产节目,没有之一——十三邀 第六季

    这是一档由许知远主持的人物访谈节目,迄今已推出六季。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客观、中立的原则,带着许知远个人的“偏见”出发,来采访每一期的嘉宾,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正如节目的slogan所言: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可以说,绝对的真实和赤裸,奠定了这档节目的基调。

    《十三邀》采访过许多我们熟悉的演员和导演,比如李安、张艺谋、陈冲、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等。

    此外,它也曾采访过一些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和网络红人,比如罗翔、李诞、罗振宇等等。

    在新出的第六季里,节目组的选题更加接地气。

    比如在第一期里,就采访了一名作家兼大学语文老师黄灯,以及她笔下的“二本学生”。

    通过70后的黄灯,以及她执教过的80、90后学生,窥见中国教育的变化过程,以及时代在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上留下的烙印。

    黄灯是70年代生的湖南人,1992年考入岳阳大学文秘专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一家印染厂工作。

    她是那个年代最早一批下岗的人,但她不甘于自己所处的生活处境,仍然对知识和校园充满向往。

    于是他开始拾起书本、专心复习考研。

    黄灯于1999年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又在2002年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随后,她开始在广东的某高校任院长,其后又转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师。

    在她从事教学工作期间,黄灯不但自己写作,她还创办了一间写作工坊。

    这里的学生没有学分,老师没有报酬,大家都通过写作这种渠道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抒发自己的情感。

    黄灯之所以让学生坚持写作,既是为了了解学生,更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

    因为她发现很多孩子在回答问题时,高中那套程式化、模式化的语言不经意间就出来了。

    于是她鼓励学生用最真实、细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曾经有一名来自重点班级,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下,成绩好的‘源头活水’让老师放心,但我们这些‘工业废水’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一名家庭贫困,父母在外务工,但却申请奖学金失败的学生,在文中写道:

    “很久没有写作了,没想到再次提笔时却是自己的心情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时候。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

    阵阵凄厉的风声,不正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吗?”

    还有一名家庭情况特殊的女生,在《我的亲人,是2800元买来的越南新娘》文中写道:

    “我总在想,26年前

    如果她没有被拐卖,

    如果她逃离了那个农场,

    如果她嫁给了一个家境稍微好些的男人,

    如果她笨一点,软弱一点……

    那么,她的生活会不会比现在好一些?

    而我,能不能弥补她这么多年的艰辛?”

    工业废水、哀鸣、拐卖……这些字眼深刻地刺痛了黄灯的内心,让她深受震撼,也让她坚定了让学生写作的决心。

    这些年来,通过收集批阅学生作文的经历,让黄灯成为了一个对当代大学生、年轻人和教育方式了解得十分通透的人。

    她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

    这是一本充满血与泪的书——

    既有那些二本学生残酷的血泪,也有黄灯在写作时被深深伤害、无能为力的血泪。

    高考是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一场选拔,但与此同时也是一座独木桥。

    而这也决定了无论再怎么努力,每年一定会有人挤不过这座桥。

    据统计,2020年高考人数约1071万人,一本院校共录取195万人,二本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771万人

    和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鲜明对比,“二本院校”这个特殊身份的学生,折射了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而他们的命运,也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在这档节目中,也为我们呈现了几个二本学生真实的生活处境。

    伟福,一个九零年出生的男孩。

    他从二本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广州龙洞工作,成为了一名保险经理。

    纵使他离家很近,但由于父亲不在家中,几位兄弟间的感情也比较淡漠。

    每逢过节,他都没有很强烈的回家的愿望。

    作为一个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男人,他谈恋爱的想法也不强烈。

    他每天最开心的是,就是忙了一天之后,进入城中村里自己租住的小窝里面。

    他把这个房租仅几百元、四周环境无序、混乱的屋子,装饰成了自己喜欢和舒适的模样。

    在这间出租房里,他并没有发生过特别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用伟福的话来说,他已经习惯了每天下班后面对四面空墙的生活,也没有过多的奢求和愿望。

    一颗装扮房屋和点亮生活的心,是他毕业之后能抓住的唯一确定的东西。

    另一个年纪更大的男孩宇鑫,出生在粤西北的一个普通山村。

    毕业后他遵照自己的理想,进了一家社工机构。尽管收入极低,他还是坚持了三年。

    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老师曾竭力推荐他进入珠三角一个小城市的公安局。

    但工作了不到十天,宇鑫就断然辞职,继续回到了社工组织。

    毕业八年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担子,终于压在了这个男人的肩头,生活已经不受他的控制。

    而他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安居乐业,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

    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在残酷现实的面前,对于宇鑫来说却显得遥不可及。

    伟福和宇鑫是黄灯执教过的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也是“二本学生”这个标签下的一个缩影。

    而他们身上的一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在这几十年间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70后生的黄灯回忆,在她的那个年代,大学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他们普遍自信张扬,关心国家大事,也会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到了她执教之后,却发现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改变,对新一代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年轻人普遍成为了充满塑料和电子产品气味的空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他们也不再追求异性,会觉得没资格、充满自卑感,也会考虑很多结果。

    二三十年过去,被遗弃感和缺乏意义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以黄灯为代表的70后,在那个大学生并不多,学历含金量高的年代。

    只要努力读书获得文凭,就能改变自己甚至好几代人的命运。

    尔后黄灯执教的06级入校的学生,几乎不愁工作。

    他们不用担心留不下广州,也不用过多焦虑房子的问题。

    到了15年入校的这一代学生,身上背负的压力明显成指数级增长。

    他们既要担心工作和前途,也要为日渐升高的房价担忧。

    黄灯的书籍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甚至有的人因为看了这本书而毅然选择成为黄灯的学生。

    但与此同时,她也遭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争议。

    有的人问她,既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能不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黄灯只能缄默。

    而这个宏大的问题,就只能留给每一个人去回答了。

    截至目前,《十三邀》第六季只播出了这一期。

    和多数国产综艺节目追逐流量、比拼剧本的路数不同,它选择关照我们的现实生活,抛出一个个赤裸且带有“偏见”的问题,打开了新的新世界,并让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

    正如节目制片人所说:“我们提供观念本身,观念之间的交锋,观念生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提供也不判断观点的对错。”

    这种叛逆又大胆的良心节目,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本文作者:阿怪

     8 )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十三邀第六季第二期的嘉宾是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整期看下来,个人感受是鲁白教授是: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守自己的理念,在行为上不把世界拱手让给他人,有能力捍卫和坚守自己的底线,给自己在这个世界建构了一片安身之处。 ★他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洞察世事,在这个世界里有争取有选择,既能埋头过学术生活,也能能力管理和拓展专业领域。 鲁白教授说了不少关于脑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和关于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作为拥有人类某种智识高端能力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那种骄傲和坦然,以及视野的深度和宽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许知远是怎么都要扯到哲学的一个人,鲁白教授很坦诚表达自己对意识,对灵魂的看法,他只有在有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就挺刚的,好几次把许知远给卡住了。 科学和哲学,心理学还有很大的不同。神经科学家不玩文字游戏,真要玩人家也把时间花在能变现的地方,这点还真是实在。 这一期看下来,有点点意识到科学家认证据认逻辑这点还是很较劲的,公序良俗人情世故人家也懂,只是比较客气,骨子里还是一丝不苟理性至上。

     短评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4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8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13分钟前
    • yiyi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16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17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22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2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27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30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34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38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39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43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46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51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56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57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60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1小时前
    • Shoreline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