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五季

    十三邀第五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0

    主演:许知远,罗翔,仁科,茂涛,长江,牛河,徐浩峰,王宝强,张宪臻,陈传兴,胡润,赖声川,丁乃竺,郝蕾,吴国盛,俞敏洪,许渊冲,傅高义,金耀基,艾秀慈,孟美岐,王菊,强东玥,孙莉,郭颖,戚砚笛,魏瑾,段奥娟,钱理群,崔可忻 

    导演:朱凌卿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五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只有那些自觉而富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控。于方寸之间,创造新的可能,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随时起舞。

     长篇影评

     1 ) 第一集:许知远对话罗翔 对话摘录


    1.我到现在我都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回忆,就是这些知识,本身已经在你的心目中,就苏格拉底所说的,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认同,对于你不懂的东西,你不可能真正地认同。

    2.而什么叫真正懂的东西呢,这就像康德所说的,人类的原初设计,就是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些出厂设置,这些出场设置,那么当你的一些理论,迎合了这些出场设置,老百姓会觉得,你说出了我想说但表达不出来的话。


    许提到说不同时代,民众对道德、正义的参与方式一直都在变化,这些年,民众通过网络参与道德审判的程度越来越高,罗就此讲到的关于法律、程序、正义的一些内容——

    3.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程序,法律强调程序正义,因为法律,他是一定是一种会存在某种错误的一种过程,司法一定会有错误,但是司法的错误,如何能够被人所接受,就是它是强调程序的,通过程序所推导的过程,即便错了,那这也是程序本身所推导的。

    4.民众很多时候是希望撇开程序,去追求它心目中的一种正义,而这种正义,反而会导致一种非正义,行侠仗义吗,最后呢冤冤相报,会酿成最大的灾祸,所以我们法律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追求秩序,那追求秩序,我们就会认为在程序中,我们才能达到,一种可见的正义,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有瑕疵的正义。


    罗从李白《侠客行》里面的侠义很爽,讲到——

    5.如果正义靠这种途径去实现,那一定会导致更大的不正义,就往往是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


    许问罗从最开始的技术崇拜到现在的转变——

    6.我觉得还是人生的经历吧,就是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就是第一,人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当你这样来想,你就会慢慢地,你会有一种反思。

    7.而且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什么呢,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很对,但是“我思故我在”经常让我们沉浸于一种幻象之中,就是我只要思考到了,我就能做到,但其实不是这样。


    许问罗如何看待网络流量给他带来的新的现实生活——

    8.人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那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人片刻的感动,不可能持久的感动,你能真正影响的人,一定是你愿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的,跟你有真正接触的。


    许问罗为什么在这一年里他的视频得到了那么大的认可,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罗说很难解释,如果非得解释的话,可能是——

    9.就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候,民众内心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在我的这些小视频中,得到了很好的回响。

     2 ) 罗翔|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感到悲伤,因为这并不重要;
    如果你得到一个世界,不要感到高兴,因为这并不重要;
    痛苦、欢乐、获得、失去都是过眼云烟,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
    因为这些都不重要。
    ——安瓦里安瓦里(约1126—1189):波斯文学中最伟大的颂诗者之一。《苏哈里》

    提要:本文共6987字,且理论性较强,不是一篇易读的文章,在此先感谢愿意点开这篇文章的各位。另外,为了避免敏感词,本文中很多内容都选择用英文、谐音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罗翔老师的谦逊一直为人称誉,但他的谦逊不仅是一个品格问题,还是一个思想信条问题。三条德尔斐神谕共同组建了罗翔老师的思想体系,是罗翔老师的行动信条。在一个价值多元的后communism时代里,我们不应该企图建构一种道德的绝对真理,而应该“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在行动中,所有矛盾和冲突都会产生它独特的正确答案。

    关键词:德尔斐神谕 自发秩序 有限理性 程序正义 价值多元

    看罗翔这期之前,我储存了很多期待。我期待通过看一期节目就能收获到丰沛的知识感,期待这期的对话会和一年前项飚那期一样有创造性,那些新奇的概念曾经让我在一年之前奋笔疾书了整晚,比如“附近”,比如“密涅瓦的猫头鹰”,比如“当日落之时,思想升起”。但看完之后,我在一个意义上失望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节目,节奏是缓慢的。有沉默,但却不是以往许知远与马东、李诞冲撞之后的沉默,那种沉默仿佛凝结在半空中,是节目的看点,也惹人深思;而这一期的沉默,你却能看出他俩真的“没啥可聊的”,偶尔我还会担心许知远的提问进行不下去。可在另一个意义上,我又是有收获的,我发现我不应要求每期节目的风格都和项飚那期节目一样,这期节目的节奏,是悠长的。除了归功于节目组精准的配乐选择,还因为罗翔。他身高接近一米九,是十三邀那么多期节目以来第一个比许知远高的嘉宾,但他的背总是微驼的,象征着他的谦逊。

    可罗翔的谦逊来自哪里?从头到尾看完这一个小时,观众应该都能发现,他的谦逊源于他作为一个法律人独有的界限感。这份界限感在节目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法律人既要用法律对正府的权力有所限制,也要对民众的激情有所限制,还要对作为限制本身的法律有所限制。而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限制,在约束别人之前,懂得先约束自己的权力、激情和理性。由此罗翔说,法律人应该是城邦的“双向牛虻”,一个永远在哪里都应该是一个不合时宜者,都应该要刺痛别人,甚至先刺痛自己来使自己警醒的人。不仅如此,还要限制自己对自己的限制而产生的个人崇高感。第二季许知远采访李诞时,说自己最为之感动的是那些壮丽的、崇高的东西,但依罗翔的看法,这份崇高感也是要自我约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期节目不疾不徐、不咸不淡的节奏就是罗翔导致的,因为他是那么一个自省而温和的人,讲话的语速不快不慢,被问到一时想不出答案的问题,就嘟起嘴想一下,再慢慢跟你说,这份可爱打动了许多人。

    好可爱呀

    但除此之外,我认为罗翔的谦逊,还源于他对节目中讲的著名思想家 Friedrich·August·von· Hayek(简称F.A.Hayek)提出的“有限理性”和“自发秩序”等法治思想的信奉,这一点是我在耐心地二刷和查阅众多论文之后发现的。我认为这一期十三邀的剪辑看似缓慢,但内里是有逻辑的,散落在节目各处的格言和话语共同拼凑出了罗翔的思想体系(起码就从这期节目来看)。实话说,罗翔老师在节目中提到这位思想家时,我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在如今这个站“队”不站“对”,理性讨论随时可能被上纲上线,任何讨论都被缩窄到爱国与否这个二元语境里的舆论空间里,如此暴露自己的立场是一件危险的事。

    Friedrich·August·von·Hayek

    在我们开始长篇累牍的讨论之前,让我们先记住罗翔老师在节目里提到F.A.Hayek的那本书,《The road to serfdom》,这本书是本节目的题眼。然后我们再记住两对概念,分别是“人造秩序”和罗翔老师提的“自发秩序”,“建构理性”和罗翔老师提的“有限理性”。最后温习一下三条德尔斐神谕,因为它们都是组成罗翔老师思想体系的三个重要部分:

    1. 认识你自己。

    2. 妄立誓则祸近。

    3. 凡事勿过度。

    德尔斐神谕

    准确地说,罗翔老师的思想真正的起点不是“认识你自己”,而是通过认识自己得出的一个结果“承认自己的无知”。人的理性之有限,罗老师在节目中屡屡提到,古往今来的先哲也屡屡提到,如苏格拉底“我知道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对这一点也几乎不知道”,如维柯的“人并不能理智地胜任一切”,而这也正是F.A.Hayek思想的认识论前提。

    需要明白的是,罗翔和许知远的谈话是发生在后communism社会语境中的。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我们相信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这一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因此我们取消了私有制,把所有财产收归国有,财产的分配和流通由郭嘉统一进行,并认为,因为郭嘉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关于这个社会的全体知识,所以郭嘉的计划能够避免市场失灵,这样一种科学的规划能够使我们通往的美好的乌托邦。但在实践中,这一美好的许诺却发生了变异,造成了更大的灾难。

    F.A.Hayek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有限理性),而不是整体性的(建构理性)。不存在一种关于社会的完整知识,只要郭嘉掌握了这种知识,就可以通过计划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社会。知识本身是分散在不同的个人那里的,每个人都只拥有有限的知识。不仅如此,知识还是主观的,因此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一个卖鞋的商人来到一个岛屿准备卖鞋,但他后来发现这个岛屿上住的都是不穿鞋的原始人,最后他蔫着头走了;另一个卖鞋的商人也来到了这个岛屿,但他却拥有与前一个商人截然不同的想法:“这里的人都不穿鞋,不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吗?!”于是我们发现,哪怕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知识和信息,你我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进而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不同的环境,运用知识的条件也在瞬息万变,因此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具体的,必须在一个个事件中生活。如果允许人们目田地追求他们的目标,那么这些分散在每个人处的知识就都会被有效调动起来,个人也会在追求理想的时候作出判断,承担风险,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认识你自己

    那社会应该如何保障个体追求他们的目标呢?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罗翔老师口中的法治正府了。法治正府,即对于公权来讲,“法无授权即禁止”只有法律没有规定,它就不能够使用权力;相反,对于私权来讲,“法无禁止皆可为”,人们可以大胆去做他们想做的,“每个人,只要他不违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允许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1】。如果这个国家能遵守这两条原则,统治这一个国家的就是法律,而不是统治者,这一国家就是真正的法治国家:“撇开所有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正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他自己的个人事务”【2】。换句话说,有了明确的法律,个体行动时就有了确定性,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什么是能做的,之后就可以放开手建造他们的事业了。

    法治正府

    那万一不同的个体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互相打架怎么办?F.A.Hayek认为,这要依靠个体之间的不断努力加以协调,而不是依靠正府干预。“各个个人在特定情势下的自我调适, 将会导致整体性秩序”【3】。单纯看抽象论述很难理解,但在节目中,罗翔老师给出了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有限责任制度,原本美国的个人合伙制度中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责任,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慢慢发展出了有限责任合伙制度(Limited Partnership),之后“又出现了LLP,又出现了LLLP,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法律制度只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法律不可能超前,法律只可能滞后,人不可能计划出一切的东西”。第二个例子是1215年英国大宪章中“王权有限,法律至上”思想的萌芽,罗翔老师称,“这种思维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用自生自发秩序来说,它会有一种竞争化的优势”。这些秩序并非是少数人甚至一人的天才计划,它是是数百代人努力获致的成就。

    自发秩序

    为了过审

    妄立誓则祸近

    凡事勿过度

    程序正义是结果正义的保障,实现崇高的目标,不代表可以采取罪恶的手段。不仅在节目中,罗翔在他的厚大讲课视频也屡次强调,目标的正确不代表手段的正确,邪恶的种子开不出美丽的花。无论是实现社会上的乌托邦,还是实现日常人际纠纷之债的正义,都需要程序的支持和保障,否则滥觞的道德激情将会产生更大的不正义。我们经常给“正义”奉献了太多溢美之词,但它原本只是一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动物性激情,随时有可能转变成另一种暴力。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让人“社会性死亡”的成本太低,只要谙熟社交媒体传播规律再辅以幼稚的正义感,随时可以呼唤出海啸般的舆论把人拍死在沙滩上。程序正义经常被诟病是一种伪正义,与民众普通的道德感情不符,常见的理由是程序只是人的主观产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变成权势者逃避惩罚的借口。可程序的“立法者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很多人组成的机关”【5】,这就使得制定的程序本身就已混杂了多人的意志,是众人意志之体现。又因为“当一个历史事件或一部作品被创造完成之后,创作者便同时失去了他对作品意义的占有权”【6】,所以程序一经制定,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立法者的原意产生距离。如罗翔在节目中说,个人的同态复仇会导致“冤冤相报”,相比之下,程序就更具有确定性和客观性,因此通过程序实现的正义是更可欲的,因此哪怕目标是高尚的,也要用合法的手段去实现。

    经过几千字的分析,我们终于来到了尽头。此时,我们再回头看刚开始的三条德尔斐神谕,我们就不难看懂他们之间的关联了:

    分析了一大堆理论,我们重新讲讲罗翔老师这个人吧。

    罗翔老师的谦逊,源自于他对他的法治思想的“确信”,他的谦逊不仅是一个品格问题,还是一个思想信条问题。正是因为他相信F.A.Hayek思想,明白社会演化有其自身的逻辑,所以知道法律有限,人力更有限,才会在节目里说:“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是对的事情,然后接受他的事与愿违”。说起来简单,我们经常谈要“把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但从思想到信念,从信念到行动,却是一个如此漫长的过程,以致于罗翔老师自己都感叹“最难的地方在于跨越想法和行动的鸿沟”。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并不知道罗翔老师是否真是F.A.Hayek的信徒,这还需要进一步看他写的书籍和文章才能证实,也许他只是在节目播出时刚好在带学生读F.A.Hayek的书而已。但就从节目来看,他的话与F.A.Hayek的思想重合面却是相当大,并且是已将其法律思想与自己人生经验熔为一炉,把它真正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倘若你翻遍现有的所有大媒体对罗翔的采访,你一定会发现,“谦逊”是共同的关键词。新京报问他会不会担心失去名气,他引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说自己只是一个被暂时放到聚光灯下的普通人,人生像气球一样飘啊飘,但“如果断了线,你就会飘向天际,无影无踪,最后走向毁灭”;在南方周末的采访里谈到被攻击怎么办,他说“(微博)封就封呗,多大点事,跌入泥土里,就按尘埃的方式生活”;GQ报道对他的专访,直接以《罗翔:与虚荣心作战》为题,他自述“会从容地接受未来将要下场的命运”。

    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这份自谦,本质上不是收缩的、退后的,而是现实的、积极的。在节目里,制作人意味深长地放了一段罗翔与许知远谈家乡话的镜头,在罗翔的家乡话里,“昨天”是“差日”,不好的日子;“今天”是“艰日”,艰难的日子;“明天”是“良日”,良好的日子,一种未来的光明感油然而生。他说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比起理想主义的浪漫,现实主义代表着一种谦卑的努力:不企求在地上建起上帝之城,但也不因此停止对良善的追求。

    罗翔说: “我们只能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这句话中,“接受它的事与愿违”是一个前提,“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才是重点。在一个价值多元的后现代社会,那种将所有价值都有序整合成一个整体的价值一元论已经不存在,人类的目标或者所持守的价值是多样的,它们之间经常无法兼容、不可公度,并且往往处于相互的敌对状态中。一个社会中会发生价值的冲突,即使在一个个体的内心里,也会发生价值的冲突。于是,在这些“绝对的宣称”(absolute claims)之间进行选择,就是无法逃避的人类状况【7】。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建构一种道德的绝对真理,也不是借着混淆好坏、善恶去纵欲、毁灭,更不是佯装消极地去悲叹买醉。“何谓良好生活”这类问题,“不是哲学本身所能回答的,这一类问题只能通过反思着的生活得到回答。发现答案,或营造答案,这些都只能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过程的结果”【8】。这意味着,你要从当下开始,挑起责任,开始行动;你要深入到你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并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这样,在与他人的对话、冲突中,你们都会变得越来越实在;在你的行动中,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会产生出它独特的正确答案。

    最后,用罗翔老师的话作结:

    “在那么多引起关注的公共事件里,我们的每一次愤怒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正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正义,你凭什么愤怒呢?只是,我们不要幻想在这个世界建立人间天堂,我们虽然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但这并不代表完美的圆不存在。”

    ——罗翔《圆圈正义》

    附:

    好像《十三邀》与我一直都有特别的缘分。一年前看完项飚那一集,激动的睡不着觉,怕早上起来才写灵感会消失,就通宵写了《当日落之时,思想升起》(//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068114?dt_dapp=1)。因为这篇文章,收获了很多赞誉,在豆瓣里粉丝渐渐的也多了起来。那时候摘取了文章里的内容在十三邀公众号推送下评论,获得了赠书,半年前收到了,还获得了吴琦老师的签名,于是又写了一篇日记《书要读的好的日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59000012/&dt_dapp=1)。一个月前,《十三邀》新书发布,出版社的编辑在浏览豆瓣评论时看到我的项飚的剧评,加上了我的微信,送了我一本书,问我:是否愿意写十三邀的书评?当时情绪很低落很低落,看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狂喜”,同时更是惶恐。书评与书籍之间有独特的磁性和张力,严格意义上,一篇好的书评并不低于一本书,那我的文笔是否能支起十三邀这四本书?我有什么资格写呢?......罢了罢了,还是先不提了,没准写不好,没准还没机会写呢。

    收到的第二本赠书

    就在前几天,十三邀第五季更新了。按照往前的节奏,我临近期末考,本来是没有时间写的,但今年因为疫情学校提前结课了,空出了接近两周的时间,又能让我有时间耐心地观看、琢磨和下笔。结果,写这篇文章,加上修改和投稿,前前后后加起来花了我20多个小时,腰背都写得僵硬了。不断地重看、截图、查论文、翻阅书籍,与朋友交谈整理想法,就有了这篇文章。一年之前写项飚那期的评论,那时候我的感情是真挚的,思想却是浪漫的,对乌托邦有很多完美的想象,对当下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不满,我在用一种戏剧性的、符号性的语言去批评现实,却不提出建设方案。为此那篇文章还成了朋友吐槽我的槽点。一年之后写罗翔这期的评论,感情没那么激烈,却更现实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强行附会,罗翔老师这期节目也与我当下很多想法暗合,比如预告片中提到的对绩点的追逐,比如如何面对外界的指责。如果连他都觉得自己德不配位,那我又有什么理由纠缠在功利得失、人际琐碎中呢?踏踏实实做好要做的事,该来的都会来,不属于你的也不必执着。

    一直以来,《十三邀》都因它在当下访谈节目中独特的智识性而突出,它最初是以“偏见”这一粗暴的方式切入舆论场的,格格不入是它的座右铭。尴尬的沉默、隐忍的对抗、不合礼仪的诘问,一开始是《十三邀》的看点,只是四季过去,这一风格也慢慢变得重复,显得有些故作深沉。比起学术化的提问,我更希望看到的,并且欣喜地发现许知远在做的,是他融入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更深入地走入人间烟火之中。就像新的开场白说的,我们这个对立日益严重的时代,需要“亲密”,需要“邻人之爱”。孤独滋生封闭,封闭产生对立,但我们并不是一个个这样的原子,我们生来就活在共同体的故事之中,是连接和叙事赋予我们身上绵延的生命质感。2020年很糟糕,但比这糟糕的年份多了去了,而如果我们彼此支撑,我们将更加勇敢。

    祝十三邀越来越好。

    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1页。

    【2】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p94

    【3】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first volume,p22

    【4】徐 旭. A review of Hayek’s view on planned ecocomy,a case of <The road to serfdom>【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44

    【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11页

    【6】刘海刚:《意义哲学纲要》,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7】Isaiah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8, p.54.

    【8】【英】B·威廉斯.《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商务印书馆,第240页

    本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3 ) 十三邀第五季|分集评分及最佳单集笔记(致敬罗翔老师)

    作为十三邀的老粉,我总结出这个节目的两种打开方式:1、能接受许知远的谈话风格、理解他做节目的初衷,因此对每一次对话都抱有好奇心;2、对许知远无感甚至反感,只是对谈话对象感兴趣,就挑单集来看。我自己属于第一种。所以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当然,如果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嘉宾,我就不看了)。

    S5E1: 罗翔【5+分,普法英雄】

    S5E2: 五条人【3.5分,和仁科阿茂闲聊瞎逛】

    S5E3: 徐皓峰【3.5分,当代武林在哪里】

    S5E4: 王宝强【4分,王宝强表现出的扎实和理性状态,让我这个路人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

    S5E5: 陈传兴【4分,博学多才的纪录片导演】

    S5E6: 胡润【5分,从财富角度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S5E7: 赖声川【5分,舞台,艺术,人生】

    【S5E2罗翔】

    等待第五季的过程可以说是极其煎熬。原因当然是罗翔老师和五条人,他们是在这与世界隔绝的2020年,我的精神世界的两大饲主。终于在12月25日圣诞节周五的晚上,盼来了第五季第一期罗翔老师的对话。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前漫长的煎熬等待果然没有被辜负,这期节目信息量巨大,两人聊得畅快淋漓。76出生的许知远和77年出生的罗翔是同龄人,他们有相似的阅读经历和教育背景,能够无障碍地同频交流。

    在这里我就简单总结本次对话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1:勇气

    后期剪辑的时候,节目组把关于勇气的讨论放在片头,我想这正是体现了许知远对罗翔老师这一看法的重视——那就是: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勇气。这里讲的勇气不是指怒发冲冠的那种放纵的情绪,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于直面罪恶,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在对话中,罗翔老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来说,他敢于站出来,敢于说话,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勇者,比我们这些躲在屏幕背后的键盘侠可是强太多了。

    关键词2:程序正义

    罗翔老师所从事的法律工作是非常务实的、直接影响着我们老百姓生活幸福的工作。他反对虚无主义,相信尽管没有现实的乌托邦,但是我们要不懈地追求永恒的公平与正义。因为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往往是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进人间地狱,所以法律就是在程序中追求一种可接受的正义,一种有瑕疵的正义。我在观看罗翔老师b站视频的弹幕时,最大的感受是大众对于结果正义有着根深蒂固的执念,是大众最难理解的对于法律的误区,也是普法工作最难的地方。

    关键词3:消极道德主义

    罗老师讲到道德和法律是一元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他说积极道德主义,以道德作为惩罚正当化的依据——只要一种行为违背了道德,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对它进行惩罚。相反,他认为道德是出罪的标准,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罗翔老师在这方面的论述,令我这样的法盲茅塞顿开,仿佛一束法治之光照进了我这颗荒芜的脑袋。

    “法律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强调程序正义。民众渴望撇开程序,追求心目中的正义,往往导致非正义。就是行侠仗义,最后导致冤冤相报,酿成最大的灾祸。对规则、法治的意识淡薄,认为只要背后的动机是好的,就够了。看西游记,很疑惑为什么孙悟空后期战斗力越来越low,后来才明白孙悟空是成熟了。他遇到事情先找人,没有关系的妖魔鬼怪的全都打死。”

    关键词4:自省

    虽然在B站上面有上千万的粉丝,但他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知道那只是幻象,一个人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只有身边的和你发生亲密接触的,并且是你愿意在他们身上投入精力的人。(不过至少他深刻地影响了我,所以罗老师,请不要妄自菲薄!)

    许:为什么是你?

    罗:我想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民众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在我的小视频中得到了回应。

    我们人人都会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也都知道历史上的赵高、李莲英是口蜜腹剑的奸臣,而邹忌、魏征则是敢于指出不足指出的忠臣。可是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为什么却依旧这么闭目塞听呢?那些对罗翔老师的攻击和指责,背后的观念都是“批评是恨,吹捧是爱”,那可真是颠倒是非,黑白不分。这个世界中真正会认真批评你的缺点的人,都是最爱你的人:你的父母、老师、领导,对你的批评是为了让你改进。而吹捧你的人,都是对你有所图的人:保险推销员、淘宝客服、以及你的下属。

    我几乎看过罗翔老师在B站上的所有视频,包括一些访谈和读书分享的直播。我认为罗翔老师的视频所产生的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点出曾经存在的问题、普及每一条刑法修正案背后的思考与意图,让大众看到每一次出现问题,我们的法律工作者在背后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改正,正是这样才能让大众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巨大的信心。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它是严肃的,沉重的,甚至是悲天悯人的。与之对比,那些吹捧式的所谓正能量则是轻飘飘的、故作慷慨的、虚伪的。

    【S5E2 五条人】

    迫不及待看完这一期,难免有点失望。对比梁文道在《八分》节目里和五条人畅快的聊天,许知远显然没有找到和五条人对话的最佳的方式。当然,这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已经看过超过50多篇五条人的专访和报道,许知远很难在短短一期节目里挖掘出比我所知道的更多的东西。

    在这期访谈中阿茂是很市井大哥,许在他身上抓住了他很善于照顾他人,总是很周全的特点。却没有发现他身上的浑然天成的人文关怀,跟他的聊天留于表面,错过了深入开展的核心。阿科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许知远抓住了他身上很飘很不现实的方面,但是却没有深入跟他探讨艺术上的追求,说实话,我感觉许知远非常害怕跟仁科说话,每次仁科充满热情的用真诚的眼睛看着他说话,他总是显得手足无措。

    想要更加了解五条人,还是看一看他们以前的专访和纪录片,梁文道马世芳央视纪录片之类的,链接都汇总在我的日记里。

    指路: 【五条人】2009-2020专访/摘抄/纪录片考古编年体汇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茶姐姐治愈花园(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827107804/

    //www.douban.com/note/827107804/?dt_dapp=1

     4 ) 你可以从底层来 但你面对不了底层

    第一次看十三邀是偶然在微博看到了李诞那期,觉得很有意思,就专门去搜来看,这种深陷式的采访好像我是头一次看到,尤其主持人是知识分子。但是这种偏艺术的表达方式让你觉得似真似假,它有它创新的地方,但也会让你怀疑有装逼的嫌疑。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制作人。直到看了王宝强这期,一开始是冲着他的成长经历来的,他确实成长了,像一个历经风浪后沉稳成熟的成年人,但不全是,你还能看到他朴实软弱的一面。又欣慰又感伤。看到后半段,象山影视城里,王宝强在拍摄自己的电影,许知远客串了一个群演,周围一群真正的群演包围着他,排队领饭的时候一个三十多岁的群演大哥投机性地对着镜头拍了王宝强的马屁,后来吃饭的时候他坐在了许身边,讨好性地给许夹菜,宣传自己的歌。一个生活在自己创建的世界里的人。只是,他的能力有限,创建的世界并不大,一抬眼就能看到自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汇线。所以他一直跟在许身边,他想有镜头,他不合时宜地拿着手机给导演讲自己的曾经,吹嘘自己的工作。那种尴尬、蔑视与不由自主的厌恶在每个人心里挣扎,节目为了探寻王宝强的龙套经历而专门跟拍几天几夜,但是真正的龙套就在眼前时,又突然那样嫌弃,大哥冲击了每一个人,他在镜头前的样子好像是在说:“我不就是你们想拍的内容吗?怎么真的出现了又无法接受了?”是的,我们往往美化自己的想象与别人的经历,而当真正看到时,当发现现实与自己想的不一样时,会惊愕,会挣扎,会羞愧。但是羞愧没有用,因为羞愧后一样无法接受现实,就像无法放平姿态与那个三十岁的大哥交流,所以只能别扭地记录、展现,像是表达了什么,其实只是在等大家怎么看,然后从中寻找答案。

     5 ) 观看笔记——许知远对话罗翔、项飚

    一个工作日的夜晚,观看了袁鹏分享给我的对话罗翔的节目,看完又想起夏天对话项飚。好在视频还都被允许存在。度过了一个被智慧之光温暖和照亮的夜晚。心情上的兴奋还要持续一阵才能平静。

    他们谈论了很多,记录在碎片上的也是一些片段。

    罗翔:

    1.被认可所绑架。

    2.智识上的亲密感。

    3.在孤独中躲进了书籍。

    4.林达,哈耶克,沈家本,历史主义贫困论,历代刑法考,为权利而斗争。

    5.对于你懂得东西你才会认同。

    6.善良的愿望把人们推向人间地狱。

    7.对理性主义的警惕。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为之。

    9.虚伪的自我控诉。

    10.双向的牛虻。

    11.民众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12.德尔斐神谕:妄立誓则祸近,凡事勿过度,认识你自己。

    项飚:

    1.人类学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让你失望。

    2.附近的消失。

    3.构造出能够信任的爱的关系。

    4.对古典的东西要熟悉。

    5.日落的时候,思想升起。

    6.人生的黄昏。

     6 ) 两种知识分子——五条人和罗翔

    仁科第一次穿起西装,他非常重视这档节目。也许在他看来,许知远和其他嘉宾都是精英的知识分子,在这档节目里应该有真正的对谈。 他们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紧张感。仁科的紧张来自于他想要融入一套严肃精准的话语体系,许知远的紧张来自他一如既往的焦虑。仁科抑制自己最有特色的天马行空、散漫的叙述方式,尽力想找到较为「正式」的词汇来描述,却因不能放松自如,反而很难表达出内心所想。许知远想要从五条人身上学习洒脱,但那焦灼的困惑长久地附着在他身上,一时难以放下,于是他在仁科面前也束手无策起来。 阿茂呢,他和许知远似乎没有真正的聊起来,当他说「你看这潮水,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当他说「我站在河边看着对面的两座山,我时常想它们什么时候会不会靠近一下,握个手什么的」,许知远有真的从中领悟到放松吗? 他们之间的对话,没有流动感。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语言对于每个人来说却都是艰涩的。 我完全理解许知远对于时代、社会和人的焦虑,但在五条人面前,我希望他可以虚无一点。 剪辑也不好,编排没有逻辑,技法亦没有为内容增色。只能说这一次访谈,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不仅没有凸显出每个人的特色,反而让每个人都词穷、无话可说。 而对罗翔的访谈,效果则大不同。当两人在书店聊起书、在故居聊起历史,很明显能看出,他们是共享一套话语和记忆的。这种出口即为论文的精准表达,是他们的舒适区。 接受高知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立足乡土的平民「文化人」,彼此之间要怎么看到对方眼中的世界、建立有效沟通,是访谈罗翔和五条人这两期节目带给我的一个思考方向。

     7 ) 被听懂,是活在世上最大的福报。

    贾樟柯在十三邀里说过,他去国外参加影展的时候,一个中国留学生问他,为什么总拍中国不好的一面,中国那些好的怎么不拍。我隐约还记得这个曾经在网络上引起讨论,网络言论多倾向于这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觉得贾樟柯有丑化中国的嫌疑。

    贾樟柯在访谈过程中,隐隐有不意再表达的意思,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无奈吧。

    能出国留学的人代表着他的物质条件应该不错,受教育程度应该挺高的。这些人就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而现在这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免让人失望。

    令人失望的不是他们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爱不爱国’,而是他们对于热爱祖国的理解这么浅薄,这些年轻人不愿意看到中国存在的问题,他们放弃去了解,放弃自我的思考,接受的都是来自外界的强灌输,而他们甚至不知道。

    在看十三邀的时候,如果开弹幕,就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起沟通的内容,他们好像更在意对谈双方的相处是否和谐。尤其是第一、二季,他们嘲笑许知远矫情,经常嘲笑他问的问题奇怪,他们看到嘉宾沉默不是在想他们在思考,而是在想许知远让他们尴尬了。

    我个人感觉,罗振宇说的一句话可能一直被忽略,但是却是这个节目的核心。

    他不一定认同你的,但是你知道他懂你在说什么。

    被听懂,是活在世上最大的福报。

    我把十三邀基本都看了,也有跳过的,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乐意跟许知远聊天的(除了偶像包袱很重的冯小刚)。比起许知远做采访,我看十三邀很多时候感觉是那些被采访的人找到了一个能听他们诉说的人。

    那是智识平等的人才有的交流,他们有一个共识:我们观点不同,或许还试图互相说服,但是即便说服不了,也不妨碍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十三邀的好就好在,他让我知道:原来不止是物质,知识也存在阶层壁垒。

    在这个社会上【知识分子】居然已经被边缘化那么严重了,这些优秀的人都被娱乐化推到公众视野的边边角角,像我这么普通的人,如果不是十三邀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优秀的人,很多人可能以前就认识的,但是不知道他原来有那样的情怀。在别处他们无法释放这种情怀,因为没有人在意,除了许知远。

    受限于我看过的节目形式太少,看过的大多访谈都是泛泛言论,那些受访者的答案放在哪个节目都能用。只有十三邀,受访者能被问出很多精彩的答案,我个人很喜欢的一期是对马东的采访,马东那句‘我的底色是悲凉的’让我觉得十三邀这个节目真的非常优秀。徐峥也被逼得隐晦承认自己的不自信。这些几乎是一种自我剖白的言语在其他的节目是无法说出口的。

    作为一个在努力理解和融入年轻人世界的大人,马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去说这样的话,蔡康永说马东几乎不提自己的事情。徐峥作为一个有文艺梦想的人,最后只能一再的拍囧系列,不敢有其他尝试和突破,因为风险太大。十三邀给受访者提供一个可以说话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指受限于言论自由,而是一个【可以听得懂的人】。

    第一季看得我觉得许知远很寂寞,全世界好像只有他在坚持什么。直到看到西川那一集,别的感受都忘记了,就记得很为许知远高兴。他或许不需要找到一个懂他的人,他需要的是找到一个他懂的人(也可以说是跟他一样保持着某种浪漫和坚持的人)。还有跟项飚对谈的那一集,肉眼可见的欢快,而不是那种欲言又止的颓败。

    第五季罗翔老师的这一集又是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不是十三邀,我什么时候能在这样的闲聊中窥探到一个法学教育者的的坚持、浪漫和情怀。虽然他的思想中涉及到的专业词汇很多,要理解他的逻辑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看着字幕捋一下,但是不妨碍我打开新世界的打门。

    我可太喜欢许知远了,为他身上那种想对抗的天真着迷,对我来说他才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永远有一腔热血,对世界保持不满,想要对抗那些条框(可爱的是,某种程度上他又是这些条框的既得利益者,我好像能明白他对五条人的羡慕,一个又不满又老实的知识分子)。

    许知远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大概就是二十三四的时候他坚持的东西,现在他还在坚持着。(坚持对社会、时代的思考)

    又受限于我的知识、文学水平,以下↓以上↑都是羞涩的个人看法。

    许知远可能跟这个发展过于迅速的技术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其实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说的浅薄的乐观主义者,我同意后半句),即便他时常在采访中显露出焦虑。但是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英雄,就像堂吉诃德,他有他的一腔孤勇。

     8 ) 钱理群篇摘录

    我们处在一个无真相,无共识,没有确定性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它的危机和别的时代不完全一样,它现在让人恐惧,让人不安,我最不安的是,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这是过去很罕见的。所以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第一个观察,另外一个需要等待,特别需要耐心,但是还是要有一个坚守,不能一片混乱就跟着大家走,需要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另一个传统,就是司马迁传统,我给自己定的位是,给站在边缘位置上,关心和讨论中心问题。

    我这一生犯得最大的罪孽,就是亲手烧掉自己父亲的照片。

    临终时母亲说道,我这一辈子总算没有连累你们。

    我的性格一般比较软弱,但是我所遇到的女性,都有一种内在的坚强。

    人完全没有现实目标,只有理想目标你很难坚持,必须有一个现实可以实现,然后你有一种成功感,然后就获得这种意义,有一种成功感,有一种意义感,你才能够活下去,但另一方面只是现实国,没有理想国,你也可能最后就被它吞没了,被现实吞没了。

    人不能世故,但必须懂世故,对这个中国的社会,就会有一个理解。

    尽可能去说真话,但有时候真话不能说的时候,你只有说假话,但是说假话也得有底线,第一个,你必须分清是非,认识到我说假话是错误的,第二条,你必须是被迫的,你不能是主动的,第三条,说假话的后果自己承担,不能因为你说假话去伤害他人。

    我不赞成把苦难理想化,苦难就是苦难,面对苦难一般有两种态度,一个态度被压垮,另外一种极力忘却,而我选择将苦难转换为精神资源。

    我们这一代,50年代这一批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追求一种纯粹的完美的那样一种社会,包括人的心灵世界都是纯粹完美的那种理想主义的东西,我就觉得知识分子有这样一种天性,就是我希望追求一种理想的社会,但是我现在的思想和原来的思想区别就在于,原来我认为它真的能实现,现在我就很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东西是一个彼岸的关怀,我们可以接近它,但是永远也达不到,我就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一个理想主义的彼岸的关怀,来对此岸保持我的清醒头脑,和保持自我的批判,但是我清醒的知道,我甚至得出结论,任何一个社会进步,都同时带来新的压迫,但是彼岸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就是说,它可以照亮此岸。

    你们想过没有,到我这个年龄,这未来四五十年,你们会遇到什么,首先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命题,然后你来思考面对这些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你感到困惑,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怕的是说,这挺好啊,我就这样了,你现在感到困惑,正好是一个契机,最后每一代人都要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己怎么去面对,然后自己处理,前代人各种声音就可以作为你的参考,另外现在年轻人确实有机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总会产生一些有独立思考的人。

     短评

    罗翔老师对规则法治的那段阐释真好,大众的朴素正义和道德观,其实不利于公共领域的思考。人的有限性这一段感触很深,其实我们都只是在自我表达,而不会对他人有太大的影响,片刻的感动只是观念上的认同。谈论抽象事物的对话,总是令人着迷。

    8分钟前
    • 无问西东
    • 力荐

    罗翔如此通透,又能时刻自省,这种态度令人感佩。罗翔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五条人是庶民文化的代表。罗翔是在既有的规则和秩序之下引导民众,五条人则是希图逃开规则,凭借“出神”迎接新鲜感,做出更加自由的音乐,达成更高的成就。两者都是如此有趣的人,罗翔看自己的讲课小视频,也能连刷一个多小时;而五条人为了看起来像知识分子,会在炎炎夏日坚持不脱下那件刚买的西装。都是非常有趣的灵魂啊。这两个人能在2020大火,是网民之福。

    12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其实我觉得这节目还是挺危险,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被管起来。虽然许老师态度看似和气(甚至有点扭捏猥琐),但是如果按照访谈的文本细节,节目其实充满了对时代的讽刺,批判,甚至谩骂。许到底还是个隐藏的摇滚青年。

    13分钟前
    • 河源
    • 还行

    很多人说法学教授不能流量化,我表示抖音上法律半吊子的普法简直是误导人。不要再让劣币驱逐良币了

    16分钟前
    • 彳亍着
    • 推荐

    我们活的那么拧巴 不就是因为心中理想主义的那团火还没有熄灭么

    17分钟前
    • 不 一
    • 力荐

    郝蕾这期,第一次感受到了许知远的笨拙和温柔。

    20分钟前
    • 流浪小狗
    • 力荐

    罗翔太有魅力了,太通透了,而且是那种不装逼不圆滑不露锋芒的君子风范,而不是李诞为代表的小人,那种通透却堕落,唯恐天下不乱浑水摸鱼赚钱混日子。道理说透了大家都明白,人都是有设定的,像苹果设定和华为设定其实是一种设定,有人看透了这个设定于是觉得一切都没有所谓,享乐赚钱搞娱乐,喝酒耍泼人间不值得,还有些人明知人生悲凉有局限,画不出完美的圆,却依旧相信完美的圆存在着。十三邀是个好节目,让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人,一打开就想一口气看完的好节目。

    23分钟前
    • 王俊俊
    • 力荐

    罗翔把这节目带到新的高度,比之前的几个哲学家表述得更直接和真诚

    27分钟前
    • 费迪飞
    • 力荐

    还有什么比两个拧巴得的知识份子用长难句聊天更迷人的了呢

    28分钟前
    • 跑跑
    • 力荐

    好看的。徐皓峰跟他真誠地講了那麼多,許知遠的反應卻是,「釋迦摩尼本來是個導演是吧?」,他完蛋了,沒有慧根,所以看多少書都會痛苦和困惑

    32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许知远老师能不能匀一点头发给罗老师,不然给我也行

    33分钟前
    • 熘熘煤
    • 推荐

    当许知远说到我们年轻时相信的东西,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现在才发现那是一件多么边缘的事情。罗翔沉默了,连续夹了几口菜。有那么几秒空气都凝固了。也许这几秒的沉默才是这个节目最好的注解。

    34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罗翔这期对谈的内容,如同他的法考讲座一样深入浅出,令人智识愉悦。两个90年代理想主义的遗民,面对新时代技术与规则的变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法学专家,本身却有许多他们深感困惑的事情无法解答,如同道德与法律的争辩一样,许多事情游走在正义与灰色地带本身就难以自洽。两人对谈中多少次的语焉不详、欲言又止,既是对时代更迭背景下的心照不宣,但更多是无可奈何。当法律照进现实,黑色、幽默、悲伤和荒诞似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原貌。

    38分钟前
    • 姜无问
    • 力荐

    看了第一期罗翔老师,所以仅评价第一期。因为我本人也是法学生,所以对罗老师讲的许多点存在共鸣,确实法学界存在故步自封、自诩精英化由来已久,在回应时代课题时常常高冷的缺位,导致法学生也有一种自傲的倾向,这时候罗翔老师所体现的始终自省、清醒与谦卑就尤其难能可贵,他提供的一种接受不完美但始终追求至臻至美的思路也许能让我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暂时和解,去相信“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39分钟前
    • Cyclone.
    • 力荐

    我太期待五条人了,看完觉得十三邀刻画的五条人未免过于“普通”,像贾樟柯电影里街上游荡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的音乐性是通过观众表达的,而面对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五条人的知识性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活思乱想和自我学习的野蛮生长。

    41分钟前
    • ttttria_yyyy
    • 力荐

    许知远说自己按部就班,喜欢和羡慕五条人的“打破”,阿茂抱了抱他说他现在也很酷时候;仁科说自己喜欢钢琴,想要一架好的钢琴,却没有考虑要不要有一个房子放它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自由和有趣的灵魂啊

    42分钟前
    • 那。默。
    • 力荐

    在这里,罗翔老师露出了胆怯的一面,露出了学术的一面,却依旧保持冷静。“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一个人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东西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后来发现我们相信的东西是如此的边缘。”

    43分钟前
    • 湖心亭雪
    • 力荐

    仁科,十三邀史上靠许知远最近的嘉宾。

    48分钟前
    • 伍玖
    • 力荐

    郝蕾这集太破防了。“老许,我还想说更多细节。”“我们私下聊。”许知远这一句,犹如卫生员及时按住了一个战士向外喷涌的血浆,拢住了理智溃堤后漫出的当年那个小女孩痛苦的灵魂碎片。

    53分钟前
    • 書崎
    • 力荐

    许知远本身的发问一般 但罗翔老师说的太好 尤其是对法治制约权利那一段 包括对司法程序的解释 获益良多五条人这期就显示出了许知远的弊端 仁科和阿茂虽然能聊 但是缺少一些深层次的发问就让五条人变得不知道聊什么好 其实深挖五条人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 说的不好听 许知远有点装逼了

    55分钟前
    • Deafheave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