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大屏幕看到修复版可能是今年最难得的事之一,能够让自己完全投入进去这90分钟像梦幻一样的世界里,觉得好幸运啊。出来之后我和朋友激动地说:我知道这部片子很好看,可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好看。几乎是,层次丰富到超出我当下言语可以表达的好看。
它的好看当然与小女孩自己的灵动有很大关系(天哪,导演到底是去哪里找到的这样能把天真、困惑、迷茫、灵动、忧伤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的小姑娘!);当然也和导演的视角有关,你好像能感觉到导演是用怎样一种温柔耐心去蹲下来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心里的每一个细小的波动;也更和原著作者心里的那个小女孩以及她看待生活看待人的方式有关,知道她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知道那种掩盖不住的对外的温柔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像这样透过去一层层看到好多个人投射在其中的影子,好多层纯真叠加在一起,真令人感动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电影是虚构出来的真实,我再一次感知到了这句话,而在这里,这种真实变得比现实更真。
它的好看,也当然是因为浑然天成地展现了一种天真浪漫。这种天真在后来很多年乃至今天的儿童电影里都是难得的。
可是当我以为它只是展现这样一种童趣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我被荒草丛中她困惑地说出“我分不清海与天,就像我分不清好人与坏人”这一瞬间击中了。世界的价值观那么复杂而多变,人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痛苦,她懵懵懂懂地说出这句话时,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她只是觉得,为什么有一些人莫名其妙被大家讨厌,为什么看起来很好的人要去做不好的事,为什么连我的无意甚至好意也总会从结果上伤害了别人。也可能在她的心里会想,每次我问爸爸这些问题时,爸爸总跟我说因为我还小,所以我不懂,大概等我大了就懂了吧!但是小姑娘啊,最难过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永远不会等你大了就变少,你甚至也不会因为大了就少一点困惑。你可能会随着知道得越多而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想不明白很多问题。到那时候,你脸上的笑容会完全消失吗?你柔软敏感的内心会变得迟钝吗?可能英子不会,但我知道很多人会。
可以这样以小见大,以寥寥几句就展开无穷无尽的空间,这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它用一些那么琐碎的细节展现了如此宽广又复杂的人类的内心世界,在烟火气里藏着的是那么多厚重的感情。它不止是一部成长片或是儿童片,它有种永恒性在里面。
就像海与天是永恒的一样,人类的善与恶、情感和困惑也是永恒的啊。
英子在院子里给忙碌的爸妈念起那首看海诗时,我整个人都头皮发麻了,被感动得几乎要掐着自己不让自己尖叫起来。“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天哪,太灵动的意象和情绪了。当时我脑海里就不停在想起米沃什的那首《礼物》:
多么快乐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的上面。 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 无论我遭受了怎样的不幸, 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 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 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海和白帆。
是不是很相似的意象。那种辽阔永恒,和在这种永恒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的人类情感。
但是它又不止是抬头望望远方忘记现在的烦恼这么简单。当你那样抬头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人类深沉忧伤无法言说的内心世界和苍茫的海与天融为一体了。而把这两首诗一对比时,又突然觉得童年英子念的这首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一种快乐的向往;而米沃什的这首呢,好像是到了年老之后回过头对童年自己的一种回应。可能到了人生的最后,你也不会获得答案,你也还是分不清海与天。但是你再抬头看向它们的时候,一切大概会忽然清透了起来。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动了。
深圳影展的开头有一小段导赏,导赏的讲者提醒大家,电影里有句歌词原本是“天之涯地之角”,被改成了“天之涯海之角”,一字之差有着独特的深意。现在也更能理解了,大概也是意欲在此吧。
感谢明日青春影展,感谢用耐心和温柔给我们留下这样回味悠长的感受的导演演员作家和所有创作者们。用自己的纸笔镜头表演去呈现和记录人类的永恒,多了不起啊。
(现在来看之前写的东西好烂🥴)
电影因为拍摄要求相比于小说有太多的删减部分但也显得更加的精粹与凝练,当然因为也因为观感需要以及成片效果会增加小说从未提及以及描述的镜头画面以及背景音乐。小说及文学剧本看起来其实略显零散,每个章节其实都可以单独拉开来讲。但导演却采用内容与形式上的重复,将琐事一件件串联起来。电影也主要讲了其中的三个部分:英子和秀珍妞儿的相遇与离别(《惠安馆传奇》)、英子和小偷的相遇与离别(《我们看海去》)、英子与宋妈父亲的离别(《驴打滚儿》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每一个段落的结尾,每个故事的主角都离英子而去,直到爸爸去世,童年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
在观影中有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过渡画面,可能是因为多次出现亦或是画面使用了一些特效的原因。看完之后发现这些片段的确有说法有讲究。且这些片段大多是原著与文学脚本没有出现但又对故事发展其节点作用的。
电影所表达的故事其实在原小说中整体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且省略了很大一部分,而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我却并未感受到突兀感和跳跃感,反而感到很紧凑。导演吴贻弓用景别、镜头、角度相同而人物衣着动作不同的,凌晨井台打水以及学堂上课以及操场放学放学的-重复蒙太奇进行过渡,去给我们营造一种生活时间的连续性与流逝性,将影片中表达的看着连续性并不强的一个又一个琐事紧密串联在一起最终完成线性叙事的,给人一个影片中所表达的故事是一个生活整体且更亦共情的观影效果。但影片也正是以一个又一个的琐事从不同角度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我谨以将对我印象最深刻的穿插在镜头里的“重复”蒙太奇进行一些十分简单的想法的叙述但并不提及主题这种深奥的理解。
⑴英子和秀珍妞儿的相遇与离别(《惠安馆传奇》)
影片从开头的骆驼在卢沟桥上走过的镜头慢慢切到井窝子来展开英子和秀贞以及妞儿的故事。井窝子是一个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息息相关且流动性大的地方,这里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井窝子的镜头伴随细微的变化的出现都会让我感受到生活就在眼前,这时间是真实的是流逝的。且井窝子的镜头运用很符合小说故事的叙事发展脉络。英子与妞儿秀贞的相遇相知以及最后与妞儿秀贞分别的场景,导演都把这重复蒙太奇的运用都贯穿始终。
P. S.小彩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井窝子出现后挑水师傅的动作是有连续性的。第一次是打水去,第二次是打水归来。
⑵英子和小偷的相遇与离别(《我们看海去》)
英子在与秀贞妞儿分别的夜晚生了大病,并且秀贞妞儿的死亡,英子一家住进新家,在路上的这片过渡着实让我印象深刻。
这儿块儿伴随着英子脸上持续性的叠印效果,化入又化出一处又一处英子脑海中以往的画面(英子和妞儿玩小鸡鸡玩秋千,秀珍和英子在小跨院交谈,秀珍和妞儿在雨中奔走。),给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我们直观感受收到了英子的丰富心理活动。
这儿大量的心理蒙太奇照应爸爸说过“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慢慢就会忘记的”之后英子的想法。这同时也引出了英子接下来即将在新家遇到的新朋友及新事物,成功的过渡了影片内容,与此同时伴随着“送别”的歌声背景音,再次渲染了影片淡淡的忧伤与沉沉的相思这一深刻主题。同时这两个故事场景切换的很自然,毫无违和感,没有提到时间变换,却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很自然的生活的变化,这是小说中远远所无法直接感受和体会到的。
因为英子上了新小学,该部分直接以课堂场景切换串起故事发展脉络,以课堂内容英子态度的变换为故事发展新转折点,去讲英子遇到小偷后的内心变化与成长。这部分导演更爱借助以教室画面推动故事发展以课堂声音暗示英子心情。
⑶英子与宋妈父亲的离别(《驴打滚儿》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个故事依然在新家新小学,所以依然以学校镜头为线串起故事,只不过从课堂换到了操场。操场大景深景物的变化却昭示了故事的发展以及最终结局。
最后的英子一家埋葬父亲前的镜头,导演用积累蒙太奇手法和别具特色的配乐,一次又一次宣泄情感,用满山的红叶反衬英子心中无限伤感。让观众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换,配乐的渲染直接到达高潮,给人直接性的情感共鸣。这种视听结合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独特所在。
影片里的音乐基调大多相同,这样的处理,给予听觉上的连贯感和统一感。与画面给人的感觉相一致。那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沉思随着配乐所表达出来,宣泄着作者林海音一开始就有的着浓稠的情感。让观众也产生共鸣。
在我看文学剧本时,放在卷首唱出海之彼岸人民思念故国心情的歌去没有出现在分镜脚本和电影里。但正是没有直接的唱出这种离愁别绪,才让观众在慢慢的故事发展中亲身体验这种情感,才更好的产生共鸣。
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像这首诗这样在声音上的“留白”。导演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主题这一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浓烈情感,用留白的方式自然地、朴素地、不露痕迹地传达给观众。英子的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离别,无论是与小偷的离别还是父亲宋妈的离别,每次离别都毫无例外的采用留白的处理,给予大量的空白时间,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只有两个主人公却都能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力量。
在影片中这种“留白”,留下空间去给给观众去想去思,观众自会行脑补上银幕上的那片空白,会心理补偿,用自己的经历、体会、产生于心里的实际感受,去补充画面上没有的景象,这比画面上有的要多得多。
当然,我觉得在留白的同时可以使用一些技法,不一定非要固定机位,像英子和小偷告别时采取英子的主观镜头,用慢拉的镜头运动,使景别逐渐变大,依依不舍就像泪水糊住了双眼。
这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最后发现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极其庸俗的人,我全片看下来最想写最喜欢的一段竟然是英子和妞儿玩耍的一段。可能因为这个片段光很足,我喜欢暖色调高亮度的镜头画面。也可能我写到现在太困了想挑个简单的。也可能这个玩耍的镜头组运镜也很简单,我能说下来。无论如何,我就对此简要分析。
这个镜头组一共八个镜头,除了第六个推第七个移,其他全是固定镜头。时长总共35秒。可能是全片最简单的镜头组,可是这也是全片唯一最欢乐的镜头组——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彼此珍视对方的友谊与相处时光,好不容易坐在一起,享受属于彼此的时光,英子脸上浮现着最开心的笑,没有忧愁没有对他人的思念,没有经历过世俗与人情变故,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可能英子永恒的记忆。
阳光直直地洒在英子脸上,固定机位直观的展现了英子现在的开心与喜悦。一开始就入境的小鸡也是纯真与单纯的代名词。这种纯真与单纯被英子握在手心,暗示着英子饱含着这份纯良本性。这段本在小说和文学脚本并未出现的画面出现在分镜以及影片中,给影片低沉的基调增添了一片颜色。
9月14日,第四代知名导演吴贻弓去世。
编剧,电影厂厂长,上海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吴老爷子最重视的头衔还是导演。
在他的导演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城南旧事》。
拿国内外大奖,
深受喜爱,豆瓣8.9分。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电影的巅峰。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让人影响深刻的还是英子,人美心善,路见不平,出手相助。
思想独立,不被世俗观念挟裹,和有疯女人之称的秀珍做朋友。
胆大侠义,与小偷谈心,成为忘年之交。
爱憎分明,敢于为保姆宋妈鸣不平。
英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啥叫真正有教养的女子。
且别忙着感动,和英子交往的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
和英子做朋友,重则横尸街头,轻则监狱伺候。
先说秀珍,至情至性,命运悲惨。
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生下的娃被抱走,深爱的人下落不明。
命运悲惨,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疯疯癫癫。秀珍属于后者,她疯于心碎。
带着疯女恶名,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心上人和亲闺女。
直到有一天,英子告诉秀珍,她的好朋友妞儿,就是亲闺女。
让失散多年的母女相认,英子功德无量。
悲剧的是,就在那一夜,秀珍和妞儿外出坐车,被火车撞死。
英子当然不是杀害母女的凶手,但是她的做法欠妥当。
首先,大雨夜带着妞儿去认清,安全意识淡薄,从她晕倒在雨中就可见一斑。
带着妞儿认妈,没有必要立刻去做,等雨过天晴的大白天更好。
其次,自始至终没有认清秀珍精神恍惚。
秀珍带着英子去赶火车,英子应该阻拦,阻拦不成功,可以告知秀珍家人。
当然,英子还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缜密的思维,始终沉浸在助人为乐的幸福中。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她的疏忽,秀珍和妞儿的命运会是另一个走向。
一句话评价英子,我想说,她是好心做坏事。
英子的另一个朋友是小偷。
小偷被捕,也是英子无意中成为便衣顺藤摸瓜的线索。
从道德上看,英子是无名英雄。
在友情上讲,英子到底还是害朋友进了监狱。
英子强大的杀伤力,连他父亲都没有躲过去。
因为他病死了。
英子去医院看完父亲的这一段戏,拍得好。
父亲问她这段时间英子有没有赖床迟到想逃课。
她回答,自从上次赖床挨了打,再也不会赖床迟到了。
英子一脸笑意说完这段话,而父亲眼中流露出愧疚的神色。
好就好在这个眼神。
从常理看,女儿懂事了,他应该高兴。
然而,他是愧疚的。
这种愧疚至少有两层含义。
其一,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无法照顾英子,英子要被迫长大,接受这个残酷的社会。
《城南旧事》中用哀而不伤的镜头展现人生的残酷:无论是秀珍还是小偷宋妈,这些成年人都是在这个残酷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
相信爱情的秀珍,疯了。
小偷没有正经工作,坐牢了。
对工作负责的宋妈,失业了。
其二,它意味着英子要告别童年,学会懂事了。
学会懂事,意味着成长,也意味着英子的童年要消失了。
同名原著就有点睛之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童年的消逝,和爸爸去世有必然关系。单亲母亲给她的关爱,当然不如父母双全更幸福。
被迫告别童年,对英子来说是一种残酷的人生经验。懂事的英子,要面临各种人世的悲欢,她的童年是在亲朋好友的逝去中丢掉的。
作为疼爱女儿的父亲,他在临终前,会对英子充满愧疚,也是理所当然。
《城南旧事》看似一片纯真的散文诗,却滴滴血泪。
英子在童年时期主动交往的朋友,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生对人生观的嘲讽。
我们总以为好心做好事,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就像好人一生平安一样,是一个抚慰人心的童话。
在影片结尾,英子一脸愁容,她终于从一个满脸笑意无忧无虑的小孩,看清楚生活的残酷,变得不爱笑了。
这张脸的变迁也像面临长大时的我们,告别童年时而不自知。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时,我们已经成为满腹心事的大人了。
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